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追及、相遇是运动学的一个重要模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最常见的直线运动类追及、相遇问题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另类”相遇问题(曲线运动的追及、相遇)往往不知道如何  相似文献   

2.
在求解直线运动的追及相遇问题时,很多同学思路比较明确,但在求解曲线运动的追及相遇问题时,由于不知道确定和还原物理模型,因而找不出相应的物理规律,不能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感觉无从下手,有时则乱套公式以至解题错误.  相似文献   

3.
完成人教版第九册相遇问题的学习后,为了及时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我安排了一节练习课,预设了这样的练习程序:第一步基本练习,由个别学生展示自编的行程问题应用题,大家做一做,巩固对相遇问题的特征与数量关系的认识;第二步变式练习,师生共同分析、解答书上现有的几道不同情境的相遇类行程问题;第三步拓展练习,分析、解答书上一道追及类行程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追及类与相遇类行程问题的异同,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第四步课堂书面作业。  相似文献   

4.
运动学是动力学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都要对运动学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考查,追及和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一类典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STS”(“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简称)气息越发浓厚,现就追及和相遇问题中的STS现象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单一的相遇或单一的追及问题同学们非常熟悉,所谓“相遇又追及”问题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既有相遇问题,又有追及问题,同学们在课外读物上经常遇到这类问题,但由于不易找到等量关系,所以普遍感到困难,下面举例说明这类问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6.
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大多出现在追及和相遇问题中.此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1)在追及和相遇问题中,当追及物与被追及物相遇时,两物体必然位于同一位置,即位置坐标相同所以它们的位移与开始时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有了确定的关系.如:  相似文献   

7.
相遇与追及的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本文结合实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法. 例1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若同向跑,则每隔10/3分钟相遇一次;若反向跑,则每隔40秒相遇一次.又知甲比乙跑得快.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分析:这是一道相遇与追及的综合题,其中同向跑是追及问题,追及时,每相遇一次甲比乙多跑一圈;反向跑是相遇问题,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之和恰是环行跑道的长.故分别设出两人速度后,由此相等关系即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相似文献   

8.
相会问题,从时空角度看简言之就是同时处同地.提起追及(相会)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公路上车辆间的追及,其实,从微观上基本粒子相撞到宏观天体运动中的星体间的碰撞,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有多少相遇实例.本文结合典例从时空角度四个方面探究相遇问题的实质及规律.  相似文献   

9.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股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一、追上与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追和被追的两者速度相等时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二、追及、相遇的特征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或者是距离为零的情况.这类问题称为追及、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往返相遇问题因为涉及相向和同向“行走”以及“碰面相遇”和“追及相遇”等问题,使得不少师生对这类问题的解答经常感到很棘手.我们在折线图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规律。发现了这类问题中的两个非常有启发意义并且非常实用的规律——“必然不相遇规律”和“必然相遇规律”,这对此类题型的解答有很大帮助.现在将之整理如下,与各位读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同向追及运动、相遇不相撞”的条件分析是高一物理中的典型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围绕此问题阐明了课件设计的必要性,介绍了课件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就教学过程怎样利用课件引入问题,如何利用课件的控制播放功能,创设良好的观察和学习环境--分解两辆车同向追及运动相遇阶段,深入分析两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研究相遇不相撞的条件,从而使学生摒弃错误认识,构建正确的物理情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正>追及相遇问题在运动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问题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在历年、各地高考第一道计算题中不时出现。一直以来,由于这类问题涉及两个研究对象,有能不能相遇、相遇几次、何时何地相遇等情况,使得问题看起来繁琐复杂,不少学生理不出头绪,无从下手,难以学好。笔者觉得运用坐标法求解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效果很好,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一年级的一次数学测验中,我们编了这样一道试题: 甲、丙两车同时从A站开出,十分钟后,乙车从A站出发追甲车,追及后立即返回,再过十分钟于归途中与丙车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24公里,乙车速度为丙车速度的两倍,求乙车速度。 这道题是将课本上有关甲、乙两者追及、相遇的行程问题,提高为涉及甲、乙、丙三者追及、相遇的行程问题。显然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大的。但在阅卷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该题却给出了好几  相似文献   

15.
一、运动的相关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是常见的相关分析问题.追及和相遇问题实质是研究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此类问题应注意:(1)特别注意明确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环形路上有下列常见三类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相遇和追及综合问题. 例1甲乙两人沿周长为6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甲的速度为3米/秒,乙的速度为5米/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的几种解题思路,供参考.一、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 速度×时间二、常见的几种形式及数量关系 1.相遇问题相遇前的路程=两人速度和×相遇所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追及前路程=两个速度差×追及所用的时间 3.时间比较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结果甲比乙早t小时到达,则它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董彦 《中学物理》2011,(6):42-43
1提出问题 贵刊在2010年第9期发表《用相对运动巧解追及与相遇问题》,值得一学.但笔者以为该文意犹未尽,抑或解题过程还较繁杂.在此文中笔者将多种涉及相遇和追及的问题用单一方法求解,学生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9.
往返相遇问题因为涉及相向和同向“行走”以及“碰面相遇”和“追及相遇”等问题,使得不少师生对这类问题的解答经常感到很棘手.我们在折线图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规律,发现了这类问题中的两个非常有启发意义并且非常实用的规律———“必然不相遇规律”和“必然相遇规律”,这对  相似文献   

20.
行程问题是初中代数中最常见的一种应用题型,一般的行程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而若是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同向而行,速度小的在前面行,速度大的在后面追,直到追上为止,这样的问题就叫做追及问题.追及中的基本关系往往有两种:一是快走过的距离减去慢走过的距离等于追及距离;二是甲所用的时间等于乙所用的时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选择并处理好以上一种基本关系,往往就能解决很多常见的追及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