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一天,朱子与学生谈《易经》中的“咸卦”,“咸”是“感”的意思,“咸卦”是讲“交相感应”的道理。课堂记录见于《朱子语类》卷七十二。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本第五册中的鲁迅小说《孔乙己》,第二段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咸亨”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认为“咸”是“盐的味道”,“亨”是“浓”的意思,“咸亨”是“咸味太浓”的意思。还有的学生有其它一些误解,闹了不少笑话。我告诉学生,“咸”是副词,当“都”、“皆”讲;“亨”是形容词,是“顺利”的意思。“咸亨”就是“大家都顺利”的意思。旧社会一般商店取这样的店名,目的是为了讨吉利。这样一讲,避免了学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3.
语文备课小资料(10则)“咸亨”是什么意思?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了一个酒店,取名“咸亨”。“亨”是通、顺之意。“咸”是都、皆之意。“咸亨”就是皆通的意思。历史上唐高宗曾用“咸亨”作为年号,取其顺利而安泰之意;“咸亨”作为商名,对顾客来说,表明这是...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4,(10):48-48
我们常说:“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成。”其实,这个咸淡的“咸”字,在古代,不挨盐的边,没有一点“咸”味。它是一个人拿着武器把另一个人的头砍掉的意思。 “咸”的甲骨文右边是一件叫“戌”的兵器,形状像个长柄斧;左边是一个人的“口”,就是“用大斧砍了人头”。“咸”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现在,它的“戌”“口”结构都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稍微移动了一下“口”的位置。可见,“咸”是一个汉字古化石,已经经历不少年代了。“咸”字的结构没变,字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凶残的动词“杀”慢慢地变成了今天的副词“都”。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都或详或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念lún,是编集起来的意思,“语”就是语言的意思。把这两个字串起来说就是:将有关言论编纂成书。关于《论语》书名的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说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相似文献   

7.
曾有同志说:刘勰没有给风格下过定义。这话不错。因为在刘勰所处的时代,“风格”这一术语还未曾出现,刘勰自然不会给“风格”下什么定义。偶有一二处也用过风格字样,如《议对》篇“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如《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就是。而推究其涵义,却和我们现在所指作家作品的风格颇不相似。并且《议对》的“风格”和《夸饰》的“风格”意思也不一样。前一“风格”是指议论文的体式,“亦各有美,风格存焉”是说应劭、传咸、陆机等人的论议文,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9.
大”、“首要”的意思(“项”有“大”义)。《南史·乐颐之传》附《乐预》:“〔沈〕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如果各表其意,成为偏正词组,就是“肥大的脖子”的意思。如前面所引的“四牡项领”。如果用作比喻义,就是“要害之地”的意思。《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西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反对中学生作文虚构,认为“虚构就是虚假,就是说假话”。(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笔者实不敢苟同。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则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这其中“写作”的外延不仅是文学写作,还应有纪实性文章的写作,当然也就包括中学生作文在内了。能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个咸亨酒店,这“咸亨”一词,课本既没有注明出处,也没有解释含义。我想对此作一简要的注释和说明,以供教学参考。《易·坤》:“品物咸亨。”这便是“咸亨”一词的出处。《说文》:“咸,皆也”;《玉篇》:“咸,悉也”。可见“咸”是程度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都”。《正韵》:“亨,音哼,通也”;《辞海》:“亨,通达顺利”。这样,副词“咸”同形容词“亨”合起来,构成一个  相似文献   

12.
赶羊     
一、作品与题解《赶羊》是进入高年级后的第一篇习作例文。“赶”是“驱使、驱逐”的意思。这里的“赶”是“使……离开原来的地方”的意思。“赶羊”就是“使羊离开庄稼地”。本课的题目同《试航》、《捉鱼》这些课文的题目一样,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读者,这  相似文献   

13.
“意思”是何意思.谁不知道?这还用说吗?但我们读了民谣《意思》后,可能就会觉得没那么简单了。民谣《意思》是这么写的:年节应意思.办事要意思,如若不意思,就怕没意思,一点小意思,就是那意思,笑纳小意思,心中有意思,仔  相似文献   

14.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绝”字的古文字象用刀割断两丝的形状,它的本义是。“断丝”。《说文》:“绝,断丝也。从系从刀从卩”,“从系从刀”就是用刀断丝的意思,“卩”是后加进去表音的,即古。“节”字。段玉裁注解说。“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可见绝就是断绝、分割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绝秦赵之欢”“以绝秦望”,《赤壁之战》中。“不如早与之绝”的“绝”字,都是断绝的意思。“绝”由断丝引申出割截的意思,《释名·释言语》说“绝,截也,如割截也。”也如《劝学》篇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即用舟划开流水,截断江河而达彼岸。事物截断以后,关系便不存在,因此“绝”又引申出竭尽(没有了)、灭亡、消失的意思。如《墨子·公输》中“虽杀臣,不能绝也。”的。“绝”就是。  相似文献   

16.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宣传的道理,寄托在虚构的故事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品就叫寓言。它是形象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19.
秦老师在课堂上说:“日记就是记你一天所看的、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日记必须是很真实的,写作文还允许虚构,写日记是绝对不允许虚构的,所以,日记又是一个人的隐私,别人是不可以看的。”马小跳不知道什么是“隐私”,但他记住了这样一个意思:你写的日记,别人是不可以看的。有  相似文献   

20.
“蹄敫”补注云南云县一中金元中《促织》:“牛羊蹄各千计”,课文注:“意思是牛羊各几百头。蹄,就是脚,见《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只讲了“蹄”的意思,“”的含义没说。“蹄”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是“肛门”。《史记·货殖列传》:“马蹄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