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一篇,1943年11月发表于《天地》杂志。在这篇小说里,正史被消解成了一道背景:传统的“真”与“伪”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被颠覆;全篇弥漫着一种张爱玲特有的悲凉氛围。  相似文献   

5.
王瑞芬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18-20,34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悲凉的世界,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传奇》的分析给读者展示这一世界,并探究张爱玲作品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一、苍凉《传奇》1939年,18岁的张爱玲以《天才梦》亮丽的色调,尖新奇警的设喻,清鲜脱俗的文风显露了其过人的秉赋和早熟的聪慧,而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的相继出炉,让22岁的张爱玲"一夜之间红遍上海",张的小说,一时人人争诵,佳评如潮。《传奇》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小说16篇。1.幻灭悲情张爱玲曾这样议论《金瓶梅》、《红楼梦》:"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缺爱的成长历程造成了她孤独自闭的缺失性心理阴影,并深深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她所写的故事均来自她的生命体验的最深刻最悲凉的部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正是以小说的形式曲折的道出了她充满缺憾的内心苍凉的体验。正如张爱玲,女主人公九莉似一个在荒原般的世界中失落了希望的孤独者,一点一点地沉入巨大的心灵黑洞,摆脱不了缺憾的宿命。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笔下的人物周身围绕着脱不去的苍凉底色.《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为代表的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半生缘》苍凉感的来源探析,来探讨其中内含的属于张爱玲的苍凉美...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对服饰一往情深,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服饰的精辟阐述。分析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的服饰描写,可窥探张爱玲对服饰的审美倾向以及潜藏在其后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十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  相似文献   

14.
本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张爱玲的《传奇》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内容上的异同。共同点:两都注重对平凡日常人生的叙写。不同处:张爱玲的《传奇》中的日常生活是绸般的;而池莉“人生三部曲”中一平凡人生却是棉布般的。  相似文献   

15.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传奇》,往往有一种无奈与悲哀,凄清与苍凉的基调和底色。对于这份苍凉 的特色,张爱玲十分钟爱,她说自己“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①。这种“葱绿配桃红”的审美自觉,在其小说中多处显露过,尤其是在《倾城之恋》中,那些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西洋的。各种艺术图景,技巧手法,情调氛围都在作者极具功力的艺术手腕的调配下,进行了新的组合,一些互为矛盾的艺术元素,经过特殊的配置而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品质——反差美。 作为现代派绘画惯用手法之一,反差美是把两种完全对立的色调摆在一起,故意造成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张爱玲把这种手法活用到《倾城之恋》的创作中,从而使其艺术图像大放异采。她大胆地走向现代和传统两个极端,让两种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在同一时空里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形成一定的张力,让你在落差极大的情感颠簸中,领略到洋场漩流给人带来的荒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 ,分析了张爱玲的《传奇》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内容上的异同。共同点 :两者都注重对平凡日常人生的叙写。不同处 :张爱玲的《传奇》中的日常生活是丝绸般的 ;而池莉“人生三部曲”中的平凡人生却是棉布般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本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本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方法及美学悲剧鉴赏思想发掘作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是如何精到巧妙地安排调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0.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