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在热切呼唤经济新闻加速改革。随着从边城到长江腹地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随着国营企业走向市场,我国经济信息的总流量和需求量,都将猛增。人们期望:新闻媒介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经济信息;新闻媒介能充分发挥作用,鼓动、激励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新闻改革,新闻界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出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未变和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新闻改来改去都难  相似文献   

2.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平视生活,平视采访对象,几乎成了理论上对记者的一种清规戒律。 凭心而论,记者作为党报的工作人员,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作风要不得,而且老百姓也不买帐。指手画脚做教师爷的记者,和时代格格不入,和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在热切呼唤经济新闻加速改革。随着从边城到长江腹地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随着国营企业走向市场,我国经济信息的总流量和需求量,都将猛增。人们期望:新闻媒介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经济信息;新闻媒介能充分发挥作用,鼓动、激励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新闻改革,新闻界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出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未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立法的呼声也很高。同行们在新闻实践中碰到不少难题,深切感到新闻工作应当由人治转向法治。只有这样,方能避免随意性,减少盲目性,新闻立法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日后的新闻法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新闻法呢?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法应当充分体现当代新闻改革的成果。这个改革成果不外乎是对新闻客观规律的认识。倘若还是停留在旧的新闻观念上来制定新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开发亚黄金时段的可能广播新闻在多种新闻媒体竞争中要站住脚,并继续有所作为,当然是在现有的时段上增加投入,加大改革力度。但正如其它媒体开始向别的时段发展一样,广播新闻也应当尝试向其它时段、向其它媒体的传统地位挑战。而这种挑战,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广播新闻在亚黄金时间段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目前,苏联新闻界正处在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改革形势日趋迫切地要求新闻传播机构发挥更大的效能,而与此同时,报刊自身机制却日益明显地暴露出严重弊端。例如,党报模式陈旧,机构老化;党报与党委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屡屡发生;党报与各群众团体和组织的关系也经常出现问题;此外,新闻工作者获取信息的环节尚缺乏系统性。这一切大大影响了新闻改革的深化。改革形势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对新闻机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与改革。而组织上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参加大众传播过程的人们中间确立新型的组织关系。按照列宁的说法,这个关系应当是革命的纪律和革命的合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 1982年1月间,新华社穆青社长针对现在不少新闻报道象公文、总结报告这一现象而在一次谈话中提倡写散文式新闻。要求改革新闻报道,对长期以来旧的新闻概念“重新研究,重新认识”,鼓励和支持记者打破规格化,去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而“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这是符合我们时代的潮流,符合我们新闻改革的方向的。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新闻写作形式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浪潮势如破竹,日新月异。原来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旧规章制度及条条框框被猛烈地冲刷着,不少已被新的所替代。这是历史的必然。纵观十年来的改革,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向纵深发展而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新闻工作的改革,怎么使人觉得有些冷清,好像欲动不动。偶而在一些新闻学期刊上看到一些谈新闻改革的文章,但感到那也只是敲敲边鼓,打不到点子上。这种状况不改变,新闻怎么能服务于四化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由此看  相似文献   

10.
解放思想是深化新闻改革的总开关。解放思想的思路,当然可以从外国涉猎一些好东西,但根本的思路应当是用党的十三大精神,对过去我们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及理论,进行再研究和再认识。过去指导我们报道工作的新闻理论和经验,其形成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是革命战争或阶级斗争;二是计划产品经济;三是闭关锁国;四是“左”的错误。历史的经验应当接受新时代的检验。有的应当继承,有的应当扬弃,有的应有新的发展。我在学习十三大文件和阅读报刊中,断断续续产生了一些想法,难以集中,就算是浅谈新闻改革中的几种意识吧。 (一)关于喉舌意识一讲新闻改革,就会遇到这个传统观念。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倾向性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新华社要当喉舌或起喉舌作用,就只能讲党的观点,不能讲不同的意见。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在政治上同中央  相似文献   

11.
浅论新闻立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自力 《新闻界》2000,(5):52-52
什么是立体,有常识的人都能理解;但是什么是立体新闻,不少人却不太清楚。因此,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立体新闻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是立体新闻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楚有个较好的归纳和见解,他说:“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把立体这一形式运用到报纸新闻写作上,能使读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是过去两倍甚至几倍的内容,读者读新闻所引起的共鸣时间也为之缩短。”   我国的“立体新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新闻“立体化”…  相似文献   

12.
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同样来自"社会需要"。就国内而言,主要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主要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把"群众需要""受众需要"作为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符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比较符合新华社的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下决心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呼声很高,不少报人在改革会议新闻报道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会议新闻的改革与其它新闻体裁的改革相比仍然滞后。不少读者对此不满意,广大报人也感到会议新闻非改革不可。 应当说,大多数党委机关报对会议新闻特别是对涉及全局的重要会议的新闻报道是重视的,抓得也是紧的。就地市报来说,如对每5年一届的地(市)委党代会,一年一次的地(市)人大、政协“两会”,以及党委和政府召开的其它重要会议,往往都是老总挂帅,制定报道计划,集中报社采、编、校、印等部…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闻媒体转型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热点,很多媒体都在摸索中尝试转型,比如新媒体、融媒体,跨界直播带货等,这些另辟蹊径的转型之路,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媒体转型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无法阻挡也不可避免,但如何转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转型道路,却值得所有媒体人深思。【方法】新闻市场是信息的集纳,信息差是新闻时代中取胜的重要渠道,在全民媒体化的时代中,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新闻“信息墙”,是现代传媒应当真正练习好的“内功”。【结果】通过塑造深度新闻、品牌栏目、直播带货等方式,构建传媒“信息墙”,才能让新闻媒体在当今传媒市场上站稳脚跟。【结论】无论如何在传媒市场上发展,作为新闻从业者,都应当守住新闻事业的初心,将初心与新时代相结合,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传媒市场上真正做好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新闻的电话号码,要么看作是躲躲闪闪的广告,要么视为好新闻的“硬伤”。 市场指南报作为一份以服务具体周到见长的经济类报纸,创办四年来一直倡导这样一个原则:宁肯评不上好新闻,也不回避电话号码;新闻该有电话号码时一定要有,有些新闻没有电话号码也不一定算好新闻。 这种不合“常规”的做法,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使指南报强化了特色,扩大了影响,坚定了走这条“独木桥”的信心。 一、打上电话号码是真心服务的体现 每家媒体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受众,指南报既然把服务读者当作自己的特色和旗帜,就更应该多研究读者的需求和新闻媒体的局限。指南报在调查时发现,一篇好新闻、好消息在向渎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诸多的疑问和好奇,读者此时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而大众媒体面对成千上万的受众,受众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在一篇字数有限的消息中难以一一解答。读者需要从消息中得知进一步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这时,消息的采写编发者就应当将能回答这些问题、能进一步提供准确信息的人员或单位告诉读者,此时,最省篇幅也最方便读者的办法就是在消息中写上电话号码,这是一份以真心服务读者为己任的报纸无法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年终岁末,各个行业都到了盘整清点的时期,新闻出版业也不例外。反思与检查这一年走过的路,应当说在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如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与认识继续深化的进程中,新闻出版业也在改革原有体制与观念的道路上不断调整自身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勇奇 《大观周刊》2012,(51):46-46
民生新闻社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报道方式从俯视向平视方向的转变,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生活信息的诉求,也体现了新闻关注民生和关注社会的价值。因而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而电视作为表现形式丰富的大众传媒,是民生新闻的主要传播阵地。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民生新闻采访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白立 《记者摇篮》2001,(10):11-11
说到新闻的改革,许多报业同仁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观点,即新闻改革必须在增大信息量上下功夫。笔者认为此言极是,但有一点必须要澄清,就是说所有的新闻必须是信息,但所有的信息不一定就是新闻。我们不能笼统地将信息与新闻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世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处在这个不创新、不发展就必定落后的现代社会,面对迎面而来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新闻改革已经成为新闻传媒的共识和选择。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新闻工作,当然不能也没有站在新闻改革大潮之外。但由于军队新闻工作与地方新闻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当然也有共性),这就决定了其改革的特殊性。探究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