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阎思宇 《新闻传播》2010,(6):118-118,125
从“于丹现象”到电影《孔子》,孔子这位“圣人”慢慢走下圣殿。先是用其“思想”.接着用其“本身”.去接触“大众”所得以生存的“世俗社会”在这一层层的去神圣化的过程中,靠着“神圣”支撑的场域在变化,大众文化得以在场域的变化中一次次形成.并在其与之抗争的力量面前角逐着文化资本.获取着反抗的快感.本文试图描述并分析这一场域埘变化的原因.和在这一场域边和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应成为社会骄子的"女博士"群体在媒介的符号学建构和过度阐释下成了一个为世人边缘的"神话"场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巴特的"神话"理论和桑塔格的"过度阐释"理论证明了媒介以符码为工具异化"女博士"群体,并在整个社会偏向的驱使下成为边缘化"女博士"群体的幕后推手。解构媒体强加的"神话"场域,校正社会对于"女博士"群体的狭隘偏见,不仅依赖于媒介的修正,更需要"女博士"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西方修辞学及Bourdieu象征性权力理论,新闻场域"框架"借助语言符号对事实的处理,实则是通过构建事实进行权力再生产,其修辞机制主要是对三类修辞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rearrangement):道理、情感及人格权威。  相似文献   

4.
张佳宁 《传媒》2018,(11):39-41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步入高速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为了适应这一进程,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体创新和媒体融合进程日渐加速,越来越多的新闻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数据新闻应运而生.而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是在场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也是对场域理论的发展,或者说是数据新闻媒体对场域理论的验证.根据场域理论的指导,结合媒体生产研究的关键要素,可以建构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的模型,并直观地展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数据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并为其未来创新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和理论指导.基于此,笔者以场域理论为指导,从核心场域和关涉场域两个维度入手,构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的模型,并对相关场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14,(1):8
本文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来重新审视微博场域的本质特征。分别从微博场域的媒介规则、微博场域中的资本转化与博弈、微博场域的惯习三方面入手分析,得到微博用户的使用偏向于彰显风格与个性,而非公共参与,偏向于感性狂欢而非理性治理,偏向于私人化而非公共性,偏向于游戏性活动而非政治性实践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孟盈 《新闻战线》2022,(11):58-61
<正>新媒体传播场域中,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需在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上进行理念和内容的重新布局,坚定使用重器长篇的政论文释放观点生产力,建构主流话语,加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同时,将权威判断与解释协商结合,将理论言说与情感动员结合,将引导意图置于事实依据之中,加强多元主体沟通,推动转型社会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考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级主流媒体以智库化转型的方式来推动媒体融合创新,构建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合理性和未来潜力,并通过理解媒介场的变化,整体把握新型主流媒体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之中的位置。媒体转向智库化发展,不仅为场域理论提供了中国个案经验,也借此过程获得政府资源和认可,重新塑造了新时代媒体的职业权威。  相似文献   

8.
姚远 《新闻世界》2011,(6):51-52
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分别从大众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业理论两个角度对《非诚勿扰》进行分析,探究其收视火爆的文化背景。《非诚勿扰》的成功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打破隔阂、联手合作的结果。节目本身没有完全摆脱文化工业的娱乐化生产,却挣脱了同质化的漩涡,呈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日“延参法师”的走红为案例,从媒体拟态环境的娱乐工业、文化消费下的符号特征及娱乐文化消费对文学的影响等深层次角度,阐述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过于强调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的文化产品.其文化意义已被物质利益所掩盖,以致引发大众文化消费倾向的异变和错位的事实,呼吁业界和全社会关注、警惕这种文化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日"延参法师"的走红为案例,从媒体拟态环境的娱乐工业、文化消费下的符号特征及娱乐文化消费对文学的影响等深层次角度,阐述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过于强调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的文化产品,其文化意义已被物质利益所掩盖,以致引发大众文化消费倾向的异变和错位的事实,呼吁业界和全社会关注、警惕这种文化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1.
低俗文化带来的荧屏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低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低级庸俗的文化,它依托于哗众取宠和无厘头的搞笑。有些媒体误把“低俗”当作“通俗”,误把低级趣味当作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是打着适应大众文化需求的幌子,混淆两者概念。在当今众多的媒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现象,“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这种低俗之风,已成为传媒界的公害。  相似文献   

12.
蒋恺 《传媒观察》2022,(7):90-95
在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的同时,开放、多元、活态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边界,使其承担起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媒介空间中文化空间的复兴,使非遗突围进入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本文从可见性切入,关注作为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如何使得空间在权力和资本共谋之下,产生全新的文化空间,原来的碎片空间又如何被抛向可见性的全景视域。借助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和范围,吸引年轻群体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并基于短视频生产链设置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成为构建活态传播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文化场域在遭遇媒介场域的反噬后,短视频这一新媒介传播的风口形式,并没有带来非遗活态传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法国已故重要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并以此为框架 ,通过分析若干场域个案 ,检视了比较语境中的“媒介场域” ,并深刻剖析了法国新闻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 ,“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媒介批判研究的新范式。作者在强调场域理论贡献的同时 ,也明确指出这个范式尚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目前主导的文化形态.然而,大众文化具有的负面价值削弱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积极作用.因此,精英文化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在于,精英文化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启蒙,用形而上的纬度提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辉 《当代传播》2012,(1):61-63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出现,是市场力量下媒体与当事人共谋的产物。本文采用微观经验研究的方法,对双方共谋过程中的互动进行社会学解析,从而得出结论:隐私情感的公开亮相之所以成为可能,依赖于媒体以权力运作为核心的相关策略及谋体与当事人双方的情感管理。这一结论不仅可以解释关于此类节目真实性的种种质疑,也将为下一步对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对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发生了一定转变。据此,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特点及其传播的美学特征,并且对大众文化背景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金菁 《新闻知识》2012,(9):35-36
微博,归根结底是节点传播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场域特点不违背节点传播模式的特点。因而公共事件在微博场域中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公共性和节点传播模式的结合。除此之外,微博在实际中还是一个特殊的舆论场,因而在其中的公共事件的产生和特征又不免受到舆论场特色的影响。本文立足媒介社会学视角,通过分析微博媒介形态特点,探讨在微博场域中公共事件的产生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毋庸置疑,媒体本身与影视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功能性契合.媒体经常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对影视剧的拍摄花絮和社会反馈信息加以综合传播并形成一种影视剧文化传播的"粘着效应".这种热点效应足以引起业界关注、学界响应,并可以进一步转化整合成影视剧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20.
管静 《东南传播》2018,(7):73-75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全民参与、众声喧哗带来的是大众一次次的话语狂欢。网络流行语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大众文化利用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多元等将传统的语言移植到网络平台上,而网络流行语的网络化加工、创造性继承、互动性传播也使得这种全新的文化比传统的大众文化更具备传播力、号召力。从符号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读首先应该明确其概念,通过分析几个相类似的概念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防止概念混淆。网络流行语从小众文化群体走向大众文化群体是标出性的历史翻转,而翻转的背后是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特征的逐渐继承。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众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心态和认知,本文从符号的伴随文本语境、编码方式、表达方式、解码方式、衍义方式五个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