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连林 《江苏教育》2008,(17):43-44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学校能实现他们的成长期望。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一个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员工或组织层面,较少涉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层面。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改进学校德育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心理契约及其特征心理契约最先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  相似文献   

3.
将“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fis),他在《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Psycological work contract.1960)”。后来施恩(E.H.Schein)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学校与教师之间,除了正式的经济关系,还存在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即心理契约.对“施恩PC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内涵及核心观点等辨析基础上,就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管理提出了掌握EAR循环、捕捉学校与教师的需求平衡点、变有形契约为无形和健全绩效考评等管理思路思考,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体育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提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管理:高校辅导员激励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则体现为辅导员和学校双方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约定,是联系辅导员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辅导员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理契约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基于该视角分析可知,造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契约违背,问题治理的“关键”则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规避。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和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尽力补救,我国民办高校应规范师资管理,杜绝心理契约有意违背;引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战略规划相结合,帮助心理契约兑现;落实沟通机制,实现师校间心理契约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心理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心理契约”的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契约式”管理模式的丰富、补充和完善。构建高校“心理契约”管理模式首先要充分认识“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目的。本同时阐述了“心理契约”构建的方式、内容和原则以及“心理契约”在构建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的是阿吉利斯,紧跟其后的施恩、列维森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证明了阿吉利斯的观点,采用了他关于心理契约的定义。虽然他们的定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心理契约内涵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对心理契约的定义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未公开说明的一套对对方权利和义务的感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期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可以将其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发展期望。本文试图把这一管理学理论运用于政治教学领域,为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低效能应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德育心理契约的缺失至关重要。德之“育”是一个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发生在“育”者与“被育”者之间的双向行为,这种双向互动构成了一种契约行为。因此,完成德育心理契约的构建,践履心理契约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理论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新兴的管理理论.本文从心理契约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特点及对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管理中心理契约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中,组织(学校、后勤服务公司)、管理者(教师、专职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学生)关系中存在一系列的彼此期待的主观愿望,是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期望的集合。大学生“心理契约”管理就是根据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组织的一系列期望和需要,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来满足这些期望和需要的过程。“心理契约”管理是融摄了相互真诚、平等、公正、宽容、勤勉等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心理期望的管理;它是建立在相互沟通、相互信任以及友好关系基础上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人才派遣员工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心理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派遣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具有心理契约的“双雇主”指向性与内容的差异性、心理契约标准的多重性和心理契约的不稳定性等特征。针对派遣员工的心理契约特点,应采用相适应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管理:提升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的忠诚管理是辅导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辅导员违背心理契约将导致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降低。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的特点和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下降表现的基础上,从心理契约的构建、心理契约的调整和修补以及心理契约的维护等方面探讨提高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理契约在师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心理契约”的路径有:招聘过程中要重视“实际的职位预知”,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提高培训绩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视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心理契约通过对员工忠诚度的激励而改善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与运作绩效。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心理契约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组织和员工造成消极的后果,导致雇佣关系的恶化。心理契约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我国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心理契约在高校师资管理中有其客观必要性。教师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师资管理中需要心理契约“诱导”,以提高教师忠诚度、提升教师归属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营造以教师为本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帮助高校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教师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契约”论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新兴的管理理论,近来日益受到我国企业管理界的重视,但在教师管理中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从“心理契约”论的新视角来看待教师管理问题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怎样提高学校凝聚力,怎样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绩效,教师管理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等。在教师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系统中应注意把握下面几个环节:明确期望、信守承诺、不断沟通、解释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的忠诚管理是辅导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辅导员违背心理契约将导致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降低.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的特点和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下降表现的基础上,从心理契约的构建、心理契约的调整和修补以及心理契约的维护等方面探讨提高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理契约:当代管理理论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是当代西方管理理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国内之后,掀起了研究心理契约理论的热潮,并在企业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地认同和积极应用。心理契约理论的产生,是当代管理理论的"祛魁"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心理契约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管理世界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