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白文化具有传奇性特色,这与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和"奇之又奇"的诗文作品密切相关。李白文化的传奇性特质蕴含人的本质力量,体现诸多审美品格,如强烈的理想主义信念、天人合一的诗思与情怀、清新自然的语言感染力等。李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对象,带给人丰富的美感体验,具有积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感受奇松的形式美,把握奇松的内容美,发掘奇松的象征美三个角度对黄山奇松之美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细致的分析。意在提高旅游者观赏黄山奇松乃至所有自然景物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奇服”不奇“余幼好此奇服兮”中“奇服”一词 ,教材注为“奇特的服装 ,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人教版教参也就据此理解为屈原自小爱着奇特服装 ,以示德行高洁 ,志向远大。这种解释或许本于王逸的《楚辞章句》 :“言己怀德不用 ,复高我之冠 ,长我之佩 ,尊其威仪 ,整其服饰 ,以异于众也。”殊不知 ,《周礼·阍人》中严格规定 :“奇服怪民不入宫。”而且先秦时期 ,“服以为礼 ,服以为仪” ,冠服与仪礼是密切关联着的。试想 :深谙礼制的楚大夫屈原 ,又怎会穿着奇装异服出入宫廷呢 ?也许有人认为 ,这只是诗人借机表露自身的高洁品质而已 ,…  相似文献   

7.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 ,其历史走向 ,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古代审美哲学思想的演变为基本线索,从古代审美心理的本质特征、美学范畴中的美德关系和美德结构等三方面论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审美价值体系以道为根本哲学基础,以人格建构为价值主体,以美德统一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姚燧文章具有"正中见奇"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其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当属"奇"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词之奇"和"语意之奇"。除了在语词和语意上的奇特之外,姚燧散文中"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善于用典,善于对比。姚燧注重对"奇"的审美倾向的追求,不仅没有削弱其作品中"正"的思想,而且更为突出了其散文中的儒家正统观念,使其散文在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的同时,意蕴更为深邃。  相似文献   

10.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11.
军戎服饰作为一种物质产品,除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外,它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背景,中国古代传统审美思想为依据,挖掘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深层的文化内涵,说明了军戎服饰中所蕴含的特殊的审美思想和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2.
服饰与园林,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当置身于其文化背景与审美观之下,却有着惊人的关联。它们像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将几千年的灿烂的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纵观两者的发展史,能发现服饰与园林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审美观就是其中之一。从西方注重"形式"的审美精神来看西方服饰与园林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从贵州黔西北彝族的着衣情况来看,产业化是彝族服饰的必经之路。目前全国彝族服饰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各区域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从生产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其产业化的突破口在于制作既保留传统彝族服饰的核心要素又符合现代彝人审美观念的改良版服饰,而改良的关键在于把握继承性保护与改良性开发并重原则、文化性视野与盈利性目标兼顾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京剧服装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东方文化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目前,京剧服装传承的现状令人担忧,有必要继承京剧传统服装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手段、艺术审美特色、"主"次"安排上的处理、制作工艺等,全面继承京剧服饰的艺术协调精神及服装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苗族传统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其生存与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安顺小新寨苗族服饰的存留现状在该地区苗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面临着生存空间受挤压、传统服饰审美观念淡化、传统女红工艺衰落及服饰本身的现代传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要突破苗族服饰传承的困境,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的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旅游功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服饰已超越其遮羞蔽体、挡风御寒的实用功能,成为一个时代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审美风尚的物化载体与表现方式。宋代,在理学的影响下,其服饰以儒朴、保守以及崇尚自然的特点,反映出了宋代社会的风俗。  相似文献   

17.
武威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民间乐舞,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其服饰特征、表演特征、民俗特征、人文特征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武威攻鼓子的艺术审美特征,意在突出武威攻鼓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服饰文化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越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在众多的民族服装中确定代表自己国家的国服并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越南国服的独特魅力折射出越南民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从彝族对火的崇拜以及火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来阐述相关的火镰纹、太阳纹及铜鼓纹的类型,在火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探讨了彝族服饰火纹样的民族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