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为基础的网络交往成为人类交往的新形式。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在网络交往中出现了借助网络伪造身份、滥用网络服务便利、物化自我赚取流量、学术道德行为不端等失信行为,给高校学生的成才、成长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从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建设、规范直播交往过程、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的消解路径,有助于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实现高校学生自主、平等、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网、事与网、世与网的高度嵌合,网络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信任生成、秩序建构和影响机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网络行动者的失信行为提供可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场域呈现去中心化、去身份化、去体系化等特点。"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类别包括宣泄报复型网络失信、偏激盲动型网络失信、迎合满足型网络失信、谋私逐利型网络失信。"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归因包括制度约束的缺失、经济利益的驱动、关系约束机制的失效、道德规范的弱化。"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治理策略包括建立健全网络场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增加失信行为成本;强化网络场域的公共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建构良善的社会互动机制,疏浚网络场域的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诚信社会,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大学生失信现象屡见媒体,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高校等多方面;从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表现和危害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事业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调查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上行为失信、网络交易欺诈、网络法制观念淡薄、网络道德失范等现象,鉴于此,应采取提高网络文化安全素养、加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教育生活化、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等有效措施,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消除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学术失信的现象已经不断出现,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研究生学术失信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系统研究和解释学术失信的原因,并从学术道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育3个方向深刻认识学术失信的危害,可以提出净化学术诚信社会环境,完善学术诚信法治建设;优化政策管理导向,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加强诚信教育,推进学术规范建设;强化导师作用,严格过程管理;加强科学素质培养,发挥学生道德自律等治理研究生学术失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诚信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持续关注的焦点。学术失信是指在学术情景中蓄意进行欺诈与作弊的行为,是个人利益和诚信道德价值权衡的产物。当今,大学生的各种学术失信行为呈蔓延趋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文章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美国治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对策,包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加强诚信教育,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失信惩罚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各个部门实行联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却面临着诚信危机:学风不正,自欺欺师;行为不正,投机取巧;经济失信,欺人欺世;情场失信,害人害己;职场失信,就业作假;网络失信,率性而为.大学生失信源于多重因素:道德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经济生活领域、家庭环境、教育体制、网络信息等.解决大学生失信问题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建立良好的诚信环境,这是治标之策,为此,必须建立诚信政府,实行良性导向;加快信用立法,加强诚信监督;提高德育地位,强化诚信教育;健全诚信制度,形成奖惩机制.治本之策则在于重建道德体系,挽回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10.
诚信亦或失信外化为行为选择,内化为心理反应。网络失信行为的产生究其心理诱发机制是由于对网络诚信的认知偏差、诚信需求错位,信息反馈不全而形成的错误认识。基于网络诚信是一种积极心理资本,积极情感体验以及亲社会行为,积极心理学介入成为一种可能。从强化积极的网络诚信环境认知、搭建网络诚信的三助体验平台、构筑网络诚信共同体三方面推动网络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可以借鉴我国儒家"慎独"的伦理思想来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把握住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善受独处、慎于隐微的"慎独"伦理精神相互契合的地方,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在思想、言行、交往等各方面达到"慎独".  相似文献   

12.
激烈的比赛情境中大量的人际互动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引起了研究者对体育伦理价值的探究。通过对参加2002年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锦标赛的32支参赛队伍及其运动员比赛实况录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队或运动员的非道德行为随着对方的非道德行为的增加或减少而具有相应变化;文化传统和地域因素部分地影响着运动员或运动队的非道德行为;运动队在比赛中的非道德行为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复杂,弱队和强队由于非道德行为的质量不同而有所不同;假设的挫折情境下,运动队的非道德行为不会增加;控球时间与非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低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特殊的网络社会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包括违反道德规范的网络失范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落行为有其深刻的原因,从技术、管理、法律、教育四个方面可以找到预防和纠正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网德"建设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自律和崇高道德境界,对于克服和消解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价值。借鉴“慎独”伦理精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应该在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语言、网上交友、网络行为等方面坚持“慎独”。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飞速增长,造成在校大学生上网相当普遍。在了解和关注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对当今网络文学的基础上,就上网比例、对网络文学所持态度、发展现状、写手和作品的评价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调查后的分析,得出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企业非伦理行为属于企业集体不道德行为的子类。深入研究企业非伦理行为的概念、特征、危害和成因,以及研究克服企业非伦理行为的对策,对于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深化企业改革,使现代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问题。本文从社会公德、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列举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并在内因和外因上进行了原因的辩证探析。为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本文从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四方面探讨了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