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感同身受的心态。其实,同理心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对待世间万物也应该有同理心。唤醒人们的同理心,唤醒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同理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得愈加美好,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很多问题学生攻击他人在于不能理解和体会被攻击者和关心自己的人的情绪和感受,即缺乏同理心。可以通过情绪训练来提高他们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培养的方法很多,有听故事、续编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问题学生攻击他人在于不能理解和体会被攻击者和关心自己的人的情绪和感受,即缺乏同理心。可以通过情绪训练来提高他们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培养的方法很多,有听故事、续编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刚分班的时候,第一次上班会课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很帅气的男孩,穿一件红色的T恤,显得非常阳光。新分的班级,当然需要班干部,由于同学们彼此还不熟悉,于是我从学习较好的学生中指定了几个班  相似文献   

4.
同理心是个体通过设身处地地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释放体贴与关怀的一种能力。同理心、虐待动物和暴力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缺乏同理心不是潜在的暴力行为的唯一因素;虐待动物可能与缺乏同理心、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基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儿童缺乏同理心不一定会产生虐待动物的行为,缺乏同理心只是产生虐待动物行为的一个潜在的诱因;虐待动物可能会促使个体产生人际暴力行为,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虐待动物行为的人一定会产生人际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5.
学生他人意识的缺乏,与教育的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在小学德育中,以对他人意识的正确认知为基础,以培育利他氛围、培养同理心和帮助学生认知真正的爱为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他人意识是必要的,并会影响到学生的宽容、合作等健康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宝宝是什么时候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相似文献   

7.
学生他人意识的缺乏,与教育的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对他人意识的正确认知为基础,以培育利他氛围,培养同理心和帮助学生认知真正的爱为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他人意识是必要的,并会影响到学生的宽容、合作等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孟景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156-156
同理心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极为重要。教师的同理心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观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教师可以善用微笑、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以及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等方法培养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同理心。  相似文献   

9.
同理心即共情,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同理心是指危机干预工作者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想法与情绪,然后将体验与理解传递给儿童。同理心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良药",教师需要了解、理解同理心,在生活中溶解同理心。  相似文献   

10.
赏识的魅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尊重、相信、理解、激励、包容等“爱”的手段,能使学生克服自卑,唤起自信.增强兴趣.激活潜能。我深切地尝到“赏识教育”带来的的喜悦与成功,  相似文献   

11.
我的母亲不是一个太善于表达爱的人,有时我甚至不太理解母亲对我的那些“管束”,直到看到那本“爱”的日记后,当时我的心,为之颤动了好久,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陪伴着我。  相似文献   

12.
爱是对孩子进行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爱的泛滥与爱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爱的本质:对孩子付出的爱归根结底在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拥有传递爱的能力的独立社会人。因而,家长对孩子的爱的施予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相似文献   

13.
同理心(Empathv)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园丁之爱     
爱所有的小孩子所有的小孩子明天都是大人就是爱所有的大人爱过了这一代又在爱着下一代总是以一颗金石为开之心深信你的爱能超然物外深信你持之以恒之心就是力量深信有一天所有的人有像太阳对人的关怀把世界变得透明和理解园丁之爱是一颗拳拳之心是一张走向人心的通行证园丁之爱@潘仲龄  相似文献   

15.
爱的世界     
《初中生》2009,(8):47-50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寂寞的角落,也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在心与心之间流转,生命的花园就会芬芳绚烂。有爱的地方,就有美好的回忆;有爱的地方,就是幸福的天堂……  相似文献   

16.
一年级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还需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笔者深谙孩子的认知心理,巧设为他人做示范的情境,春风化雨般教会孩子产生同理心,学会捡到东西归还他人的交往方法。小小的故事中蕴涵教育的爱与智慧,给人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黄斯霞 《广西教育》2013,(18):40-40
有一首儿歌唱道:"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由此可见,孩子很需要爱和尊重以及理解。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关爱和尊重学生,让师爱住进学生的心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全能的,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学生就会觉得教师相信和尊重自  相似文献   

18.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意思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正确了解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情绪,进而相互理解、互相关怀,最终达到情感上的融洽和见解上的认同.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需要尊重,但更需要引领.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内心需求,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探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行走在学生和数学之间,立足于生命成长的学生立场,无一例外都折射了同一概念:同理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拥有一颗对学生的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他们,让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同理心”在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就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心理学上讲的“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让对方知道这种对他设身处地的了解。一、运用“同理心”,营造心灵沟通的氛围我在教育中尝试运用“同理心”,是在经历了一段教育失败的历程之后。教了几年的高三,再回到高一,在开学后的短短时间内,我就遇到了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其一,开学第一天,高一新生的教室历来是静悄悄的,而我分明走进…  相似文献   

20.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是以"爱的福音"和"和谐的福音"闻名于世的宗教,"爱"与"和谐"的伦理原则成为基督教总的指导原则,基督教倡导基督徒及其人民大众为构建"爱"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本文从爱主,倡导人与主的和谐:爱自己,倡导人自身的和谐:爱他人,倡导人与人的和谐:爱社会,爱国家,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爱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五个方面来阐释"爱"与"和谐".进而为我国目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服务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