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小衔接成为两个学段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基于儿童发展连续性的幼小双向衔接,本文以OECD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纲要文本为基础,从课程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国际经验。通过对OECD国家课程纲要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幼小衔接课程观、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的连续性课程设计逻辑。提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设计儿童为本的课程衔接观、儿童经验导向的课程实施、幼小协同合作的课程编制、连续性的课程评价机制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3.
幼小衔接是儿童适应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是确保双向有效衔接、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重要参与主体。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协同参与幼小衔接的视角,采用问卷法对11省市的9872名幼儿园教师和7411名小学教师展开幼小衔接理念与实践调研。结果发现,幼-小教师在衔接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冲突,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呈现不一致性,面临合作信念薄弱、协作实施率低、外部保障有限、内在认识不足等现实困境。研究从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双向衔接共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纵向连续、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支持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幼-小教师主体协同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和国内“小一问题”的影响,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为理念,以发展儿童资质能力为目标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从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整体框架着手,总结其特点和经验,认为我国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应突破知识教学取向,编制“连续性”的衔接课程;践行儿童本位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强化幼小双向衔接;实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5.
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是指小学校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优化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主体,加强小学课程建设是教育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做好小学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政策的趋势。当前,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协同性、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单一、课程建设的加法倾向、课程建设的经验思维。为此,在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需强化主体协同,构建家园校三方互动的幼小衔接共同体;增强科学意识,准确把握幼小衔接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层次清晰的幼小衔接方案;抓住主要矛盾,推动幼小衔接课程整合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和儿童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课程衔接在幼小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尤为必要和重要.美国俄亥俄州近年在促进社会课程幼小衔接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促进我国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来说,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在教育体系上为幼小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从学前学校或幼儿园一直到六或八年级的自然延伸的年级跨度结构能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学校参与、社会技能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而言,教师除了努力促进家长参与外,还采取多种途径与措施促进儿童个体的成熟、提升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学会接纳自己的学生角色.从小学的角度而言,教师也在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学校和高年级同学的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并想方设法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在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上,俄亥俄州更是保证了课程标准、内容、实施与评价的连贯性、过渡性与整体性,形成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良好合作与交流机制,创设了包括幼儿园、家庭与学校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7.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国外幼小衔接以及借鉴经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其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是研究的热点.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拓宽幼小衔接的研究视野,并拓展幼小衔接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8.
吴春红 《林区教学》2023,(12):105-109
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有助于促进儿童劳动素养发展、助力儿童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提升农村幼小衔接教育质量。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着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课程内容较为简单、课程实施衔接不一致、家园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科学等问题。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应共同建构一致性、连续性的幼小劳动课程;基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发展,挖掘乡土劳动课程资源;培养专业化的幼小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多方主体共同保障幼小劳动课程衔接。  相似文献   

9.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幼小衔接的利益核心可定为5—7岁的儿童,其利益相关者主要为教师、家长、幼儿园、小学、政府及社会。通过结合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分析出利益诉求的差异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主要发生在利益群体间和利益群体内部间。基于此,为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应合力建设幼小衔接发展共同体,即责任目标共同体、合作实践共同体与资源统筹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在意大利歌剧经历了持久的危机和社会政治最混乱的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歌剧作家罗西尼,对意大利的歌剧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在歌剧中加入爱国主义精神,为意大利的歌剧注入新的活力.他的风格影响了大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歌剧创作者.在浪漫主义歌剧的基础上,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歌剧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下层人物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歌剧的社会价值所在.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家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并将真实主义歌剧发挥到了极致.塑造了大批歌剧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研一新生心理过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研究生心理过渡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具体分析心理过渡不良而产生的消极症状,剖析影响心理过渡的相关因素,并对如何顺利实现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心理过渡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建立函数式并求其最小值的方法导出点到直线与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14.
15.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的政府管理理念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人力资源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即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以实现人与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各地方政府管理要树立公民本位的理念,摒弃“政府本位“、“官本位“的管制理念,并且把公民本位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17.
授渔的启示     
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从他的学说中汲取了许多营养。"无为而治"就是他的著名学说之一,人们从中领  相似文献   

18.
从意义理论的视角看,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是语句的真值条件是否是观的超越证实的。反实在论采取了两个策略对实在论发难:一是否定某些论说(例如伦理)的语句不具有真值;二是否认语句有客观的潜在超越证实的真值,为此反实在论提出了三个基于语言理解的反驳。该反驳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它假定的前提仍需要论证,但它从语言分析入手探究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的哲学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标记概念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史上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看似简单 ,实则极为复杂 ,标记概念就是一个例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当中 ,标记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从特鲁别茨柯伊、雅柯布森对标记概念的研究状况 ,到标记概念进入生成语言学以及在乔姆斯基思想体系中的发展 ,到目前优选论对标记理论更进一步的认识 ,标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音系学理论对标记概念的理解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Describe a survey of children who transferred to mainstream schools from a special school for pupils with moderate learning difficulties. While the survey done in late 1991 was small-scale and its findings are tentative, it offered some interesting insights into parents' and pupils' reactions to the transfer to mainstream schools and suggests some lines of research that might be pursued fur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