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阅读是“理解知识、获取信息、强化记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规律性,提高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更有效率;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好习惯。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便成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开学伊始,威海市千山路小学开展系列始业教育,即:"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的培养为主的养成教育。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而英语学习之中,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更是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则是广大教师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重要事情。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徐云 《小学生》2023,(6):151-153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学习应该从单篇阅读逐渐走向整本书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时要能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养成,要能促进学生阅读思考与读写结合方法的形成,进而提升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效果。具身认知视野下的科学阅读是开启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的一扇窗,为小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概念理论,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呐喊》整本书阅读专题研究为例,提出提炼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基点”,根据学情及教学需要选择适宜书目;在推进和实施中,依托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合作共研,沉浸阅读,深度阅读;给予学生科学全面的评价,以促进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实现精神成长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杨春明 《教师》2011,(34):118-118
体育生活习惯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运动生活习惯。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体育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在后天的健身实践中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它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能力的提高。本文针对目前在校学生体育生活习惯难以养成的问题,通过对各年级段的抽样问卷调查,探讨学生体育生活习惯养成的制约因素,为促进广大学生体育生活习惯的养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必要途径,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学生掌握足够多的英语词汇,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学生多读多练,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周银风 《小学生》2012,(10):8-8
<正>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综合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