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和外延的教育行业群体文化。通过理论分析,实践哲学为理解和阐释教师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教师文化作为一个内在规范与外在行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群体的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内隐结构要素,教师共享的行为模式是教师文化的外在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方传统和“另类的”科学哲学的双重困境,中国科学哲学开创了一种既不同于“知识论”又区别于“文化论”的第三种研究范式,即“科学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从而走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又区别于“另类的”第三种科学哲学,即科学文化哲学。建构科学文化哲学不仅将促使科学哲学中国化,而且将为科学哲学理论和实践作出体系性和原创性的贡献。科学文化哲学的建构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科学哲学知识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4.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进一步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同时,对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彻底否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纯粹“观念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阐释为我国改革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的视域出发,教师评价目标应定位于促进教师自我筹划并达成主体间的理解共识,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扩展,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基础也在不断拓展,强调高等教育“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与强调“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政治论哲学仍然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强调高等教育为“消费者服务”的资本论哲学给出了市场导向高等教育实践存在的理由。认识论、政治论和资本论哲学从不同侧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例,说明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进一步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同时,对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彻底否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纯粹“观念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哲学语言是哲学思维的符号形式。哲学语言具有超验性、综合性、批判性、多元性和概念化等特点,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哲学语言的反思特性,哲学语言即“反思的语言”。对哲学语言的探讨是研究各种哲学思维模式和哲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他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认识视角和内容体系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史上的深刻革命变革。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点,重新审视、理解、阐释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割裂甚至彻底批判"恩格斯肇始的正统阐释者们"的观点,达成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目的。他们批判教科书中所征引的马克思与其正统阐释者们的文本在比重上的失衡,呼应与促成"恩格斯及其正统阐释者们遮蔽马克思"这一流行观念。但这种观点早在对马克思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加以理解,并对"辩证唯物主义"作批判时就已经存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本的偏好"也直接影响了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文本观念"。我们反思这种现象必须遵循"一以贯之"的精神以及"马克思哲学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文本定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