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的书写模式是鲁迅继承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传统,在对日本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重写方式的吸呐和超越之中形成的;《故事新编》对历史的想象性书写,是鲁迅独特的历史观和个人的现实体验二者相互激荡的产物;《故事新编》的“油滑”笔调在鲁迅写作中意外出现并逐渐发扬光大,其形成不仅仅是偶然事件触发的结果,更是植根于鲁迅自由、从容的创作心态、一贯的“反文体”意识和“为人生”文艺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理水》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五年所写的一篇历史小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而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却根植于现实的土壤里,使历史和现实在小说中得到水乳般交融:现实的斗争生活通过了历史的图景得到表现,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又因含融着现实斗争的内容,闪观出耀眼的光彩。这种特色,贯穿于鲁迅的历史小说之中。“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的所应增和应爱”显示了鲁迅极其可贵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题材写不尽写。因而在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之勃兴形成了一大特点。近两年来,大批长篇历史小说的接踵问世,更成为当前创作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突出现象。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读了徐兴业同志的《金瓯缺》,觉得它正是这样一部“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很难组织之作。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著述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8.
“油滑”是鲁迅著名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所独有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它的独特,在评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至今仍难统一,对此,谈谈我的看法。一、“油滑”的产生及作用1922年冬,鲁迅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动手做第一篇历史小说,然而,中途鲁迅停了笔,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作家,也是世界讽刺艺术的大师,他的全部创作几乎都带有深刻的讽刺特征,为世界讽刺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新编》是鲁迅第三部小说集,收历史小说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故事新编》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等国翻译出版,在世界各国发生广泛影响。 鲁迅对《故事新编》颇多谦词,如“内客颇有些油滑”,“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游戏之作居多”……,其实,这倒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故事新编》的艺求特征——讽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文学的短篇小说,在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必定有贯穿全篇的脉络。这“脉络”,一般称之为线索,人们论及作品的结构时往往要提及它。当我们研读了短篇小说大师们的著作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大师十分善于运用线索,安排之巧妙令人叹服;而线索在作品中的作用,并不限于结构方面,它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全在作者运用之妙。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就是这样。鲁迅的小说,《呐喊》十四篇,《傍徨》十一篇,《故事新编》八篇,共计三十三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作为线索。例如《祝福》就是以“我”——有关祥林嫂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在酒楼上》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最初是以写小说开始他的战斗和文学生涯的.《呐喊》和《徬徨》共收集了他的二十五个短篇小说,另外还有一本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他三十一岁那年写就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直至他逝世后才由别人收集在他《集外集拾遗》里.这就是鲁迅的全说小部创作.其中最长的是《阿Q正传》,在《鲁迅全集》里占了四十一页,二万四千二百字;最短的是《一件小事》,在《鲁迅全集》里仅占两页零五行,一千二百字.尽管鲁迅小说的数量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艺术上却是短与典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话题作文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这三个特点为中考考生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生命力很强的文学体裁。人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就是这种文学体裁的典范之作。所谓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为蓝本,重新编述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故事新编的特点:1.一般把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2.故事情节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