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温暖的情怀     
似乎已经有些年月了,人们一直在说文学被社会生活边缘化的现实。有些人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丰富多样,有些将其看成是读者需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但文学似乎不太认真地从自身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3.
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同层次的追求和爱好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高校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少热点;而图书馆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似乎已不太多了,我就其阅读倾向及导读工作从实践的角度上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文学阅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文学阅读这种现象是由文学阅读的时代性所决定的。文学阅读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时代性;读者思想意识的时代性;文学审美风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文学经过上世纪末的文学纷扰和本世纪初的风平浪静,迎来了这样的事实:文学作品的阅读群体在缩小,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减少。原因当然有其他文化载体的冲击,但作家本位的弱化与读者本位的增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作家以精英的姿态以笔为旗,一呼百应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再  相似文献   

6.
寇静 《文教资料》2011,(10):23-24
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它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读者期待受挫的分析,再现了小说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思考     
在一次美学讲座上,有学者发出了"拯救阅读"的呼声。这呼声让读书人听来,有如从远处滚滚而来的惊雷,强烈地撞击着脆弱的神经;这呼声让蔑视读书的人听来,会认为是精神病人的呓语,禁不住哑然失笑。 阅读,曾一向被视为文化人必须具备的习惯,在今天却显得有些尴尬,阅读似乎成了无关大局的、可有可无的、不值得珍视的东西。在今天,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业余爱好,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只为欣赏文学巨匠的文学功力和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学生,漫长的假期没有阅读肯定是不行,但老师布置了又大多没有多少实效性。本文将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作些初浅的探讨,以期求教于大方。一、富有成效的比较阅读比较文学的研究在大学文学系教学中较为普遍,但由于文化基础等原因,在高中开展这种比较文学的研究,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为此,我探讨了一些新的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譬如将比较阅读的内容改为古今同题文学、传统与现代同题文学,书本与网络同题文学等等(本文说的同题是指内容、题材等大类相同);阅读的方式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成研读小组;作业形式可以是读后感、名句赏析,也可…  相似文献   

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狭义上,也称批评性阅读,是读者联系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并对文本意蕴做出评价。社会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低级形态,更接近社会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对读者的文本解读的影响也就更为直接,它的渗入原因主要有社会观念特性因素、文本自身特性因素和读者因素三方面。其渗入表现也主要体现为:一是影响解读者对文本意蕴的需求;二是影响解读者的文本理解。总之,在文学文本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考察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研究主体转向读者的解读因素的今天,考察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渗入问题对现代文学欣赏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的语言凝炼含蓄,结构跳跃,留有的“意义空白“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更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根据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诗歌的“意义空白“进行补充,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补白.……  相似文献   

13.
从阅读期待入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阅读期待,也叫阅读的期待视野,是文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所先行具有的结构图式与阅读趋向。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可疑问,在互联网络还没有出现之前,正常的阅读只能在纸质的书本上进行。而网络的出现与日益普及,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和丰富了阅读形式,以至使传统的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然而,对于信奉“生活从阅读开始”的我来说,却一直是传统阅读方式的坚守者,具体表现在始终改变不了进书店选书买书然后阅读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读书生活方式。虽然我书房里的电脑也与网络世界互联互通了四五年,但并没有因此改变我的阅读生活常态。这在我周围的读书朋友中,似乎显得有些特别。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自从与“一上就有快感”的宽带网络亲密…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创作主体将自己的存在经验与生活感受形式化,并因此而体味某种或某些价值的过程。文学创作主体与潜在的读者进行文学交流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种基础性的交流行为。在这一行为之上,文学创作活动还可以显现为其他形式的交流行为。文学阅读活动也显现为读者与潜在的作者(潜在的文学创作主体)之间展开的一种交流行为,即"阅读—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淡化、虚化文体的危害文学是运用语言激发情感,传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的一种艺术形式。读者从文学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文学教育一方面促进学生接触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使得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世代相传;另一方面,文学教育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母语教育永远不能少了文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丰盛繁荣,似乎已不再是文学的内容品质所能左右,作品只有在当下阅读中取得绝对存在权,才可能躲避束之高阁失去存在意义的危险。在庞大复杂、变换更迭的写作流冲撞下,阅读同时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在或期待或激发或改变的运动中,成为作者与读者潜在较量、交流的一把标尺,一个疑难。  相似文献   

19.
赵勇 《课外阅读》2012,(17):28-29
为什么好多人离名著越来越远了呢?几年前我曾撰文分析过文学阅读式微现象,当时我意识到的问题是与新媒介的冲击有关。也就是说,当电影、电视与互联网上的内容成为许多人的观赏对象时,手捧书本进行文学阅读可能就越来越成为一种古典行为。而既然许多人连一般性的文学阅读都束之高阁了,遑论文学名著阅读?当然,这样去分析名著阅读现象难免显得粗疏,也许我们需要从更具体的原因入手,去弄清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自从文学名著诞生之后,估计它就在跟流行文化争夺读者,而争夺的结果可能是文学名著越来越处于下风。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强大的影响力使文学经典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经典自身的高度和时尚的诱惑,是读者远离经典的重要原因。经典自身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则是使读者亲近的永恒基础和走出异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