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阐述了4个方面的内容: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认识;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手段选择;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方法要求和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评述,旨在为促进我国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耐力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着重就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耐力训练的认识情况,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手段选择,短距离速滑耐力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短距离速滑耐力训练的负荷安排和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耐力训练评述等5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为短距离速滑耐力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亚冬会各项比赛成绩的分析,并结合我国速滑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探求我国速滑运动水平与亚洲速滑运动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对今后训练应取的对策,供全国速滑训练界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速滑冰刀的改革使世界速滑技术和运动成绩出现了空前的大飞跃,引起国际速滑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认识这一重大变革对速滑运动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国速滑技术、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跟上现代速滑训练的步伐,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重振我国速滑雄威。就此,对速滑冰刀改革本质、新技术的主要特征、新技术对速滑运动的影响及更新观念、改革训练方法等方面,作以分析和论述,并对我国今后速滑运动训练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前文对俄罗斯速滑全能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做了介绍和分析,为了便于对俄罗斯速滑全能项目的整体训练计划进行全面了解,本文将俄罗斯速滑全能大、中、小周期训练计划模式及训练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意在为我国速滑训练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短道速滑与速滑项目有氧训练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速滑运动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短道速滑也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如今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项目重点,冬奥会冠军的摇篮,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速滑、短道速滑的长距离项目无所建树。针对这一现象对有氧耐力训练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提出对有氧训练的新认识、理解和观点,以及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氧训练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7.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速滑运动训练器材的短缺现状,本文提出对新速滑运动力量训练器的设计与构想。该训练器称为可控油压阻尼器。它有5大优点,使用简便,用途广泛,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训练器材。它的问世,不仅补充了我国速滑运动训练器材的不足,还必将促进我国速滑训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能量代谢的传统理论一直认为长距离速滑项目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我国速滑教练员多以此供能理论为依据,制定长距离速滑训练计划并实施训练。通过二年多大量的血乳酸日常监测发现,我国长距离速滑训练中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多在2—6mmol/L之间,而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长距离速滑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峰值已超过了12mmol/L。这种训练和比赛中能量供给的差异使我国长距离项目运动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建议在长距离速滑训练中增加糖酵解供能和耐乳酸方面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国内外速滑运动发展历史和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优秀速滑运动员成长历史和世界各国速滑运动的兴衰成败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指出我国速滑运动训练的战略主攻方向应放在全能(短全能和传统全能)和长距离速滑项目上。这是发展我国速滑运动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速滑技术和技术训练的剖析,指出正确认识和理解滑冰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我国速滑运动在技术训练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和技术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王杰纯  王静 《冰雪运动》2007,29(5):11-14
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是影响我国速滑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少年速滑运动员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并指出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以期为基层教练员指导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训练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郭志春  安秋 《冰雪运动》2007,29(3):14-16
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的成败是我国速度滑冰项目攀登世界高峰的关键所在。针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中忽视有氧训练和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氧训练方法的现象,阐述了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训练的重要性、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及训练负荷。认为在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训练中,要保证在有氧范围内发展有氧训练,达到训练目的;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要考虑到运动员年龄差异、训练水平能力等不同因素,适合青少年特点;训练要依靠科研手段和进行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成才率。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世界速滑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速滑运动现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速滑训练的体会,谈谈有关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几个问题,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近几年,我国速滑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自国家速滑队成立以来,个别运动员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方面的差距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优秀速滑运动员训练法的核心是,以多种能量消耗原则为依据,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和过去相比,国际级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几乎都是很高的.冰上专项训练又具有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间歇时间、滑更多里距的特点.全年坚持天天  相似文献   

15.
韩国短道速滑青少年运动员陆地技术训练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和采访调查等方法对2007年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陆地技术训练进行分析,通过韩国教练员与中国教练员之间训练理念的差异和陆地技术训练方法的不同,总结我国青少年教练员在陆地技术训练中应改进的问题,并提出各种陆地技术训练都要在保证技术动作关键点的正确性前提下进行练习和我国的教练员应该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认真总结并抓好训练中的细节等问题,为我国短道速滑广大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短道速滑工作者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对体能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更是掌握冰上专项技术的重要基础。认为我国速滑运动员在近6个月的冰上训练阶段忽视力量的训练,致使已获得的力量能力产生消退,是我国速滑运动员虽具有优良的力量能力却不能在比赛当中发挥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阐述了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应遵循互补性、均衡性和全面性原则,促进滑行技术提高的原则,符合专项需要的原则,符合个性化发展等力量训练的原则;提出结合速滑专项特点制定专项力量训练计划,根据周期特点合理安排力量训练负荷,科学化安排力量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量、最大力量等发展力量的方法、手段的途径。对促进速滑教练员力量训练理念的更新,创新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我国儿童少年速滑运动训练的有关文献,结合儿少速滑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实践,就少年速滑运动员全年训练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速骨运动健将级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前、后运动成绩变化情况,运动生化有关指标变化情况,在高原环境中对运动员施加运动负荷情况,以及高原训练时间和下高原后参赛时间等进行研完,分析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机能水平和成绩的影响,探讨高原训练效应和规律性,为我国速滑运动训练提供高原训练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科学技术发展与速度滑冰冰刀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速滑冰刀的改革使国际速滑技术和运动成绩出现了空前的飞跃,这一重大变革对速滑运动发展产生的作用,对我国速滑技术、训练理论、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速滑冰刀改革本质、新冰刀技术的主要特征、新冰刀技术对速滑运动的影响及更新观念、改革训练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为我国速度滑冰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索短距离速滑教练员对速度素质的理论认识与训练特征,对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后程降速问题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的理论认识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行为;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手段选择在陆上准备期、冰上准备期和竞赛期具有不同,但只有在竞赛期速度训练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专项速度训练;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用重复训练、变换训练法和间歇训练等方法,在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上88.2%教练员所采用的速度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在速度训练强度的安排上38.2%教练员每次训练都要求最大强度,50%的教练员少数要求最大强度,11.8%的教练员不要求最大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