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德育工作着力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以造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人文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学校教师群体是重要的人文环境要素。要德育工作中,要坚持德育工作的基础性、民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等原则,抓住学生的“生长点”,开展好诸系列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孙爱军 《文教资料》2009,(35):227-229
确立就业主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内部动因。,高校德育课程在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就是要以大学新生刚刚入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中蕴含的有关就业指导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贯穿德育课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启发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在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意识,使德育达到学生自主育德的目的方面作了探索,以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现象原因的反思,指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只有树立"主体育德"的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的德育模式,才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的"通途".  相似文献   

5.
主体育德--学校德育的通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令人困惑的现状,反思德育低效现象后面深层次原因,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树立"主体育德"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彼岸的"通途".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7.
窦永梅 《文教资料》2011,(6):126-127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工作.新形势下,对中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抓起:培养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使学生领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增强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代表,分析了当前学校非专门德育人员缺乏德育主体意识的原因及拥有德育主体意识的意义,并尝试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提升数学教师德育主体意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学校教育提倡自主管理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生成和强化,社会发展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深化德育改革,这是广大德育工作正在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的课题。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德育方法和手段的调整扑充和完善等方面的改革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能从指导思想和根本方向上推动德育的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德育实践要切实关照到每位学生生动鲜活的品德发展过程,离不开教育者对于德育实施的深刻理解。重新理解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过程,是增强学校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师专业理性,也是动态建构教师专业品质的...  相似文献   

12.
本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即强化素质教育意识及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的主体作用是高校德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实践中有其积极的意义。明确主体意识,洞析内在需求,着眼选择能力的提高,采用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和建立骨干队伍是实践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5.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对学校德育价值的研究,可以从学校德育价值主体、边界和结构等方面来展开。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个体(学生),但是,两者在德育价值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讨论德育价值问题,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是德育的目的;学校德育价值必然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能...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将面临更新观念、改进内容、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课题。本文从树立宾德育功能观,改革学校德育内容以及如何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德育新格局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如何实施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激发主体的内在潜力: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能使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其“学会学习”、主动成才是当代全新的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其修养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9.
自主德育——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往往忽视德育对象的存在,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是:自主德育,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20.
实效性不高是高校道德教育长期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该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即是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教育.因此,要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