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基于小共同体本位特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意向形成机制,有助于平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保障其互联网隐私权益。[方法/过程] 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紧扣新生代农民工的小共同体本位特征,突出他们的娱乐诉求,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便利性抽样策略和纸质问卷采集数据,并使用分析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小共同体内部的隐私环境感知能够直接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亦会通过信息敏感度和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间接引发感知风险,从而产生隐私顾虑,最终激发其隐私保护意向。感知愉悦性在该路径中具有三重缓冲作用,既会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感知风险和隐私顾虑,也会负向调节感知风险对于隐私顾虑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4.
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对其信息隐私关注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丰富信息隐私关注的理论体系,并为企业利用移动终端App进行营销活动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将信息隐私关注分为感知信息隐私收益和感知信息隐私支出两个维度,结合移动终端App的特点,探讨用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信息隐私关注两个维度的影响机理,以及信息隐私关注与用户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现状及现有的图书馆服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外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文本进行分析,为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提出建议。[结果/结论]指出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应由权威机构进行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可行性、谦和性,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明确规定问责制,各个图书馆应制订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和用户隐私保护影响评估机制,同时着力提高馆员和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申琦 《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本文拓展运用"网络信息隐私关注"概念模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探讨一般网络使用行为中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状况及其理论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低;但是,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高;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只对隐私保护行为中的"伪造"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保护"和"抑制"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需引入"信任"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来检测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探究硬规则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情况,并构建合理的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测度分析模型,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隐私政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用户对十大常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政策阅读感知的调查,结合物元可拓分析方法,从隐私政策的外观形态、隐私保障、信息的收集与存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和用户权利5个维度进行用户隐私政策阅读的感知测度。[结果/结论] 文本的外观和内容均对用户的隐私政策阅读感知产生影响,且内容完整,篇幅和行距大小适中,小标题数量和注释说明越详细的隐私政策对用户阅读感知评价结果越高。  相似文献   

8.
高校用户在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情景敏感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个人基本特征、行为情景等隐私泄露的风险。文章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中涉及的用户隐私内容,分析了情景敏感服务对用户隐私保护提出的新要求,界定了用户隐私保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技术、管理两个维度构建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并提出用户隐私保护与图书馆服务提供之间的平衡、用户隐私保护有效性评价、用户隐私数据的定期清理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泛在信息环境下,云内的共享性、个性化服务过程及泛在接入使得用户的隐私威胁不断加大,探索用户感知威胁的削弱因素及应对策略,将有助于解析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自身复杂的信息保护行为,促进云存储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方法/过程] 结合心理学中的乐观偏差及应对理论,基于削弱因素--感知威胁--应对策略的研究逻辑,从乐观偏差、使用经验、官方认证3个维度分析对云存储用户感知威胁的不同影响,并验证乐观偏差对感知威胁到应对策略的调节作用。通过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结构模型进行估计。[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使用经验、乐观偏差负向影响感知威胁,而官方认证的作用并不显著。此外,乐观偏差会负向调节感知威胁与问题应对之间的关系,但不会影响其与情绪应对的关系。研究结果可有助于揭示云储存用户感知威胁与应对策略的发生规律及内在机理,并为云服务提供商的风险管控以及国家工信部门的监管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我国主流的3种移动社会化媒体(手机QQ、微信和手机微博)的隐私保护功能,通过用户实验和访谈调查收集可用性数据,并运用多独立样本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微信的隐私保护功能在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程度这3个可用性标准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应从功能设计、功能引导、菜单层级、文字表述和默认值设置等方面提升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技术方法在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中存在应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安全性约束。现有技术方法并不是针对数字图书馆而专门提出,它们在安全性、可用性、高效性、准确性等方面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的实际应用需求。理想的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应在不改变图书馆架构、服务算法、服务效率和服务准确性的基本前提下,系统全面地改善用户行为偏好隐私在不可信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表1。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5):53-66
APCO模型指出,研究者应当关注影响隐私关注的前因和隐私关注导致的后果,以让实证模型发挥更大的价值。本研究获取404份中国互联网用户样本,探索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报告的隐私知识、主动保护意愿、隐私关注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这些样本均匀地由高校学生、私企员工和在职教师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隐私关注在隐私知识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主动保护意愿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主动保护意愿在隐私知识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在这一模型中的各个环节均未见有效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隐私知识能够通过三种路径影响自我表露,包括主动保护意愿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间接机制。未来的互联网隐私研究可以考虑扩充模型,并探索用户陈述的隐私知识和真实的隐私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用户隐私信息保护是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化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和访谈法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化各环节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结果/结论] 提出在开发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过程中,图书馆通过合法采集、妥善加工保管、合理使用、受控共享等方式保护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或隐私,增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相互信任,密切两者之间关系,实现图书馆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网络隐私争议事件微博评论进行情感及话题对比分析,以探究不同情境下网络用户的隐私态度的异同点与背后机理.[方法/过程]采集2012年至2019年网络隐私争议事件的相关微博评论,对其进行预处理,作为实验数据;基于情感词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探究我国移动阅读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用户感知情况,构建移动阅读应用软件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用户视角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对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研究,选取国内十大热门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从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与标准规范契合度、文本完整度、位置显著程度、内容可读程度4个维度构建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用户阅读感知测度体系,使用灰色加权关联分析方法对选取的APP进行关联度计算及排序。[结果/结论]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受政策表征和内容的双重影响,链接显著、内容完整、可读性强、法规契合度高的隐私政策更易获得用户在合规性方面的正向反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针对我国当前科学数据共享中的隐私问题,探索隐私治理方法和对策以便更好地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调查法和建模法,在厘清科学数据共享隐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4项隐私治理原则,构建隐私治理模型,探索科学数据共享中的隐私治理对策。[结果/结论] 可以采用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隐私保护配套制度建设、采用隐私增强技术、提升利益相关者隐私素养、构建隐私伦理保护规制、加强科学数据流程管理等措施来实施隐私治理,从而有效促进科学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针对我国当前科学数据共享中的隐私问题,探索隐私治理方法和对策以便更好地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调查法和建模法,在厘清科学数据共享隐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4项隐私治理原则,构建隐私治理模型,探索科学数据共享中的隐私治理对策。[结果/结论] 可以采用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隐私保护配套制度建设、采用隐私增强技术、提升利益相关者隐私素养、构建隐私伦理保护规制、加强科学数据流程管理等措施来实施隐私治理,从而有效促进科学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