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提升素质的现代社会中,普通高校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情智教育。不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现代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情感教育和意志品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精神和健全人格,使他们参与到各种有益于培养综合素质的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连穗虹 《广东教育》2007,(12):16-16
和谐教育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包括和谐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它重在精心雕塑儿童的心灵,努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充分挖掘儿童的潜力,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相和谐的人才.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某一时期的和谐,也是小学阶段全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和谐教育呢?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善于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以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一、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  相似文献   

5.
一、以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根本进行课程构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依据目标其任务显然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与矫治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朱春梅 《教师》2010,(12):97-97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有充足的精力,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拼搏进取的意志,而且身心健康的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福强 《陕西教育》2007,(10):59-59
新的教学大纲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育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教学大纲的强调,本人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新的教学大纲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育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教学大纲的强调,本人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冯国华 《考试周刊》2012,(81):22-23
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最充分最和谐地发展。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应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外,还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审美观等功能。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便决定了语文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有认识方面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五个方面。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机遇是决定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大要素,当智力和机遇的条件等同时,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体能否脱颖而出,关乎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应适应社会需要,创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人格能否得到充分而又和谐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与发达的关键。而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着当前素质教育与二期课改的不断深人,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展的诸多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在这种“以人为中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指导下,再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以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根本进行课程构建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依据目标其任务显然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与矫治性的心理咨询。”[2]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余音绕梁     
“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体现。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建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和检测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环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综合课程必须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开发相应的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生存空间、贴近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氛围的活动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习技和学政,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内在和谐发展的教育大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课程必须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开发相应的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生存空间、贴近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氛围的活动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习技"和"学政",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内在和谐发展的教育大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要求"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今后进一步发展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8.
张榕 《小学生》2013,(12):81-81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口号,而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的人才。小学教育本身的知识比较基础简单,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投入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与重要性出发,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其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富竞争力资源的21世纪,对教育如何培养出社会发展真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要积极运用大众传媒的教育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当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育者的媒体运用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传媒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面;搭建校内传媒平台,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扩大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