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五蠹》中“股无胈,胫不生毛”的“胈”,课文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解,《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以上对“胈”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因为古人对“胈”的解释原本就不一致,注音也不尽相同。如《广韵》解为“股上小毛也”,而《韵会》则解为“肤毳皮”。还有的解为“白肉也”,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躬胝无胈”注:“胈,白肉也。”其读音,《广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3.
“胈”正解     
高三册(必修)《五蠹》中“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一句,课文对“胈”的注释是“大腿上的肉”。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  相似文献   

4.
新近教高中第三册《语文》《五蠹》篇,备课之中,发现课本注释及人教社“教参”很多疑点。现草列四疑,求教于语文界同仁。“修古”疑课文第一段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句。对于“期修古”,注释曰:“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这样解释,翻译起来,就得凭添几个中心词进去,才能使意义明确:“所以,圣人不要求(学习)远古的  相似文献   

5.
近读唐盛发先生的文章《“股”指哪儿?》(《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觉得有些疑问,现提出以就教于唐先生和同道。诚如唐先生所言:“所有的古今词典都没有把‘股’说成屁股的,”“股者,大腿也。这是有古文基础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割股”的“股”是不是一定都是大腿呢?恐不尽然。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教材对“以蠹贫”的注释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此注可能来源于下面两种解释:①释“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清代吕湛),②释“蠹”为“蛀虫,借指里胥”(《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一文中有一句“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课文注释:“……传说鲸治水以  相似文献   

10.
(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这句话,本来是极言禹虽然为大王,但劳苦依然,以致于股(大腿)、胫(小腿)上都长不出汗毛。胈,课本注释为“大腿上的肉”,这个解释似乎有理,而当笔者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全日制高中教材《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之句。《渎本》将其中“方数千里”注释为“方圆数千里”。与此相似,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将“齐地方千里”注释为:“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而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方千里者九”则注释为: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里”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相似文献   

15.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六期上许匡一同志的文章《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颇受启发,不过觉得其中“不齿”一词的解释似可商榷。许文认为:课文注释“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是对的,只是没有把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第2期《语文知识》王毅的文章《昔日“北海”今何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中师教材《苏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一句中的“北海”注释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  相似文献   

18.
“侧目”怎解等三则———与杨宝生、玉荣杰等商榷浙江/张圣春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杨宝生先生《〈口技〉注释献疑五则》(《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2期)一文认为:从“侧目”的语法结构来看,“侧”是修饰“目”的;...  相似文献   

19.
《促织》中有这样一句话:“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但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以为文中的“蠹  相似文献   

20.
也谈“绿”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一年第二期上有一篇文昌荣写的《说绿云》,文中解释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的“绿”应训为黑色的。作者在文章中举到了童第德先生《韩愈文选》中的注释认为“古人说眉毛常用黛”,有时也用绿黛或黛绿,都应训为黑色。作者觉得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