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福建省19条“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 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 锻炼人群、年龄、文化层次、锻炼方式多样化;“全民健身路径”的设计、布局、管理有待 完善。  相似文献   

2.
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分析了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并提出其实践转向。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实现全民健身服务更加精准智能、供给更加全面均衡和治理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目标。宏观层面,数字赋能推动了全民健身“智”与“治”的高效融合;中观层面,数字赋能促进了全民健身“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微观层面,数字赋能实现了全民健身“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未来,可以通过创新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治理新模式、探索数字赋能全民健身供需协同新方向、打造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服务新生态等措施,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提高了人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健身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健身的内容。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文化意义,由“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分析,提出“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社会劳动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的身体状况的理解提出“全民健身”计划是为提高人们的体育水平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群众体育消费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湖北省体育消费情况及与群众健身有关的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现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了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议 ,为各级政府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本课题组完成“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行动实施方案、“运动成都”建设课题的研究,掌握了成都市全民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运动成都”需要的全民健身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索性分析,构建了“运动成都”连设的新模式。并在“运动成都”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奥运会增强了人们的健身意识,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全民健身工程不断完善,促进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绿色奥运”理念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科技奥运”理念为人民群众树立了科学锻炼的观念,“人文奥运”理念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既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动作为,也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新修订的《体育法》,梳理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阐释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包括以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全民健身绿色优势助力乡村生态宜居,以全民健身文化内涵提升乡村乡风文明,以全民健身治理行动夯实乡村治理,以全民健身多元发展带动乡村生活富裕。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存在政策机制不完善、资源条件不充分、产业形态不丰富、基础保障不扎实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实施路径:构建“引领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理念;健全“制度化”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施体系;制定“全景式”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完善“赋能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升计划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总结上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扩大“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提高“人人会健身”的个性化运动技能,提供“人人可参赛”的大众性健身场景,养成“天天想健身”的时尚型生活方式,引领我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视角,明确了全民健身计划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关系,指出了把握好全民健身的分步实施和阶段重点是落实学校健身计划及“一二一工程”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任波 《体育科研》2017,(3):73-77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基于“互联网+”战略视角,剖析全民健身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主要结论:“互联网+”战略下全民健身发展的机遇为政策利好、技术驱动与创新、体育资源整合和再配置、全民健身需求大、互联网人群庞大;挑战与问题主要为如何吸引优秀体育人才、完善行业监管、保障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性、增加线上场地;对策建议为加强全民健身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大数据挖掘、探究全民健身多元化经营模式、培养全民健身复合型人才、建立全民健身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步“一二一”启动工程关系到中国全民身体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全民健身计划进入了启动阶段,被定名为“一二一启动工程”的方案即将由国家体委牵头推出。“一二一启动工程”是借用队列操练中“齐步走,一二一”的指挥口令,向社会发出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13.
健身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场”理论研究的启示下,从社会学视角,对“健身场”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认为,健身场是大众健身领域内,以健身场所为物质条件而生成、具有特定活动方式和明确目标指向、能有效促进或维持人们健身参与行为的区域文化氛围;其价值在于强化“生命在于运动”的价值取向,增强健身行为的外部“诱力”,降低全民健身的社会运行成本,是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事业,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其建设路径等问题作了探讨,旨在为全民健身工作及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民“小康情结”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中国小康社会的理念,是滋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沃土;中国迟来的小康社会进程,延缓了全民健身体育的步伐;民众逐渐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现实,是催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温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是全民健身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中,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当注意克服“小康即安”、“无病即康”的社会意识,防范社会竞争对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创新全民健身体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毛建东 《新体育》2011,(3):17-18
武进的全民健身工作紧紧围绕群众身边的组织、身边的活动、身边的场地“三边”工程的建设,抓住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突破全民健身工作的难点,在健全基层体育组织功能、有效组织与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仝区全民健身呈现出“社会体育活动开展有组织,指导员践行指导有方向,群众科学健身有保障”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9,(6):53-53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为更好实现“全民健身日”的引领作用,为更多人提供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平台,4月29日,在距离我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到来还有整整100天之际,“全民健身日”标志、主题口号征集评选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承办,百年历史的中国银行以合作伙伴身份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全民健身实际,借鉴已有的健身评价经验理论,通过对现代全民健身系统的分析,探讨全民健康方式和全民健身质量的评价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体机能监测、健身过程评价与健身效果评价体系,既要保证健身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在健身中创新,真正做到创新与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对策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所以在高校体育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其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之一,也符合“培养人才”这一基本要求。其理论对策有:1.树立正确的现代健身观念;2.认识到“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3.加强“体育就是幸福”的研究和宣传;4.深入开展“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宣传和研究;5.认识到“全民健身”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关系。进而形成3项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龚倩  李丽  柯航 《湖北体育科技》2022,(10):871-875
目的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必要条件,构建评价体系是解决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果与结论 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获得性、可适应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承受性的“5A”评价框架。根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各项评价指标的衡量标准,提出政策制定标准化、区域协调均等化、执行落实精准化是推动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