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15,(7):92-92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撰写《移动媒体的创新线索与发展趋向》一文指出,从近期的趋势来看,中国移动媒体的发展将在以下五个方向深化。 一是新闻客户端社交化的深化。尽管一些客户端在采取技术过滤的方式来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但技术的过滤总会有其局限性。而社会化媒体早已经通过社交关系网实现了信息的过滤功能。如何将社会化媒体的底层结构与新闻客户端的内容架构进行嫁接,将是新闻客户端创新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传播学者M·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著名观点,随着Web2.0时代单向传播模式的打破,人们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之中共享内容,媒介已经演变成为整合各种信息的传播平台.与此同时,信息的爆炸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发起挑战,如何突出重围,第一时间发出相对客观、真实而又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新闻,成为新时代摆在各媒体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曹鹏 《采.写.编》2020,(2):165-166
媒介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构筑的媒介生态环境在大众传播中占据越来越中心的位置。《社会化媒体生态演化研究》一书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社会化媒体生态演化问题,是对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受众消费习惯的变迁,使得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流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2017年2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高菲撰写的专著《〈纽约时报〉受众拓展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专著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为媒介与受众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精彩地记录与分析了《纽约时报》进行受众拓展的策略和扩大付费订阅受众规模的发展途径,为我们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邹真子 《档案天地》2015,(3):42-43,49
社交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07年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所著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issocialmedia)一书中,他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社交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百度百科对社交媒体定义为它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  相似文献   

6.
国外主流媒体及其中文网站的总体概况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新闻及文化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根据相.关统计,影响力居前的国外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类的《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世界报》、《朝日新闻》、《联合早报》等;杂志类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广播电视类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通讯社类的美联社、彭博社、路透社、法新社、俄新社等,以及纯网络类的Yahoo,Google新闻等.在互联网时代,上述媒体进一步利用新闻门户网站与社交网络平台,构筑起强大的、面向全球的多媒体新闻时事发布网络,力求继续主导全球新闻生产和舆论塑造.  相似文献   

7.
李夏薇 《青年记者》2017,(20):12-13
技术革命后,接踵而来的总是媒介的革命.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已日渐减弱.受众大量的时间被社交平台牢牢占据,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演变为通过微博分享、微信群、朋友圈这些社会化、辐射式的传播渠道.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众多不同形态和模式的社会化媒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传播时代.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当下社交网络时代的传播系统,“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①但是,和社会化媒体、社会化传播相关的诸多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公认精准的定义,社会化传播的诸多特征也少有系统的理论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师静 《青年记者》2016,(21):22-24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伴随着新闻生产传播全过程的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本文试从新媒介素养的角度探讨新闻真实这一重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应怎样通过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闻真实性,推动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新媒体环境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验 由于新信息传播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目前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国内外媒体拥抱社交传播已成为大趋势.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社交媒体正在消解和重构信息传播架构,以个人账号与聚合性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众多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爆发出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与新闻传播活力.  相似文献   

9.
彭增军教授撰写的《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是一本充满新闻隐喻的书,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调侃引领读者厘清媒介乱象的线头,编出一幅相对可辨的媒介图景。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段子化的轻松表述把读者带入当下数字时代媒体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曹燏 《传媒》2017,(2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学术界收获了良好的评价,也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任媛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都市报转型与媒介价值重构》一书,被列入《新闻传播学丛书》的第二辑.该书将都市报这一独特视角嵌入到媒介价值重构的研究中,另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蹊径.  相似文献   

11.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时有学者做一些概括。但总觉注重一般特点多,较为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则鲜见。因此,我们对自1981年到1996年发表在《新闻大学》、《新闻学论集》、《新闻学刊》(包括后来的《新闻研究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刊物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做了点粗疏整理和考察,试图勾勒出我国(台湾地区除外)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并展示其主要发展轨迹、特点及问题。 本文所谓的传播学文章,是指有关传播学的介绍、评述、研究和应用。下面三类文章不计在内:1.关于某国或某地大众媒介状况的介绍;2.会议或学术活动简讯;3.原本意义上的新闻学研究。但,凡为定量调查或分析类文章,一般均算在内,因为从方法上看,这恰是传播学引进后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周浒 《报刊之友》2013,(3):107-108
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图片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手机新闻摄影正改变着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有了更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散,更大范围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本文以Instagram为例,就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媒类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传媒类图书的出版现状 出版传媒类图书的出版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联盟的15家媒体出版社,一类是非媒体出版社.媒体出版社中,新华出版社和南方日报出版社以出版传媒类图书为主打.新华出版社长期把传媒类图书作为经营重点之一,先后出版了《传媒市场观潮丛书》、《新闻传播学前沿丛书》、《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新闻专业必修文库》、《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国外新闻界名人译丛》、《新闻传播学译丛》、《常备新闻文库》、《欧美广播电视高级教程》、《新闻人门丛书》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观点摘编     
《中国记者》2012,(5):33
新传播特点下的公共议题设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在2012年第3期《新闻与写作》刊文,认为当前的社会形势和传播特点有了一些关键性的改变。一是媒介化时代的到来:被感知的事实永远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二是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所构筑的"围观时代":时间消  相似文献   

18.
王敏 《编辑之友》2021,(11):86-94
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控制为指向、建基于媒体专业权威和公共职能的把关人理论受到挑战和冲击,被认为内涵狭窄、理论张力不足,难以诠释和指导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实践.而以内容管理为指向、倡导多方参与和多元内容流竞争的策展(curation)模式,作为把关模式的替代性理论框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致力于梳理策展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如何进入新闻业,并与把关人理论发生勾连、交织和迭代的理论脉络,剖析策展对于新闻生产的创新价值,认为策展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拓展了新闻生产的边界,推动以媒体为中心的狭义的新闻生产向广义的、社会化的内容策展转型.因此,对于策展的研究,弥补了传统把关研究中把关对象、把关机制的结构性缺失以及将把关视为一个静态现象的理论缺陷,打通原本各自分割的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效果领域,探究基于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常规,推进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理论重构.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调整媒介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位,经历了“新闻把关人”——“新闻看门人”——“新闻策展人”三个阶段.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瓦解,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业从新闻生产过程到新闻内容呈现、受众消费方式,甚至新闻工作者角色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变化中的新闻文化:当代英国媒体法规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教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语言与媒介研究系的学者HugoDeBurgh(中文名为戴雨果 ) ,撰写的《变化中的新闻文化 :当代英国媒体法规概览》一文 ,从当前英国媒介和法律界关注的新闻法议题、媒体运行的法律框架、隐私权的保护、为消息来源保密中涉及的权利冲突等主要问题入手 ,简明扼要地梳理了近年来英国媒体法律环境的变化 ,对了解英国当代新闻法治的走向 ,应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