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就是在新闻报道发生失实以后,媒体针对失实内容所发表的更改纠正说明。“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这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但是,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又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侵犯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失实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更正也就相应地成为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新闻界对如何防止新闻失实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新闻失实发生后如何更正则至今鲜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朱学诗、许万全两位老新闻工作者编著了《守护生命线——新闻失实案例分析与防范对策》一书,邀请我作序。因为"新闻失实案例分析与防范对策"是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资助的研究课题,我理所当然应该写几句话。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课题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离开了真实性,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新闻失实又是从新闻事业诞生起就如影随形相伴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电视报道能够把事件现场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于观众面前,满足观众亲眼所见的愿望.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然而,多年来电视报道画面失实现象却长期存在.组织拍摄、扮演重拍、张冠李戴等“手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也败坏着观众的胃口.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和高新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新闻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利用率越来越高。本文将简略分析当今中国电视媒体较常见的几种新闻失实现象.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形成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在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媒体上虚假的、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损害了媒体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事实和数据要核实,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本刊与《南方都市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联合发起——新闻教育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快速增长的新闻传播院校(专业)是媒体庞大的后备人才库。而媒体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新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邓小平关于新闻传播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虽然邓小平较少直接论述专业新闻传播,但他对党报和党领导的媒体工作有过许多指示、讲话,从中可梳理出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作用、特点等新闻思想, 并且邓小平把新闻工作归入政治思想工作,在那些与新闻宣传有关的思想政治战线方面的文章和论著里也自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他的新闻思想。作为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与《南方都市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联合发起——新闻教育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快速增长的新闻传播院校(专业)是媒体庞大的后备人才库。而媒体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今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媒体借由记录社会要事、传播社会信息,反映时代状况的重要传播文本,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高度的准确性以及非常鲜明的政治性,因而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应具备比其他类型的媒体工作者更为完备的新闻素养。本文从新闻编辑的工作特点入手,进而分析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如何提高科学素养,成为一名全方位的优秀新闻编辑。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科学素质,从而对我国新闻事业以及社会发展产生极强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是关系到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要素。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失实新闻仍是广大受众深恶痛绝的。特别是从一些新闻从业者习以为常的写作套路和思维定势中衍生出来的隐性失实,已不同程度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呈现常见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并在人们的不经意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新闻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无疑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与新闻人才的迅速成长是大有好处的。但由于有少数单位和个人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竞争,采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致使失实报道近几年来在新闻传媒上不断出现,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为总结经验教训,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现根据《新闻记者》、《中国报刊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新闻与写作》等报刊上所披露的在我国新闻传媒上出现过的一些大的、有代表性的失实报道,究其失实的原因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5.
陈欢  张昆 《编辑之友》2015,(6):63-68
新闻制度是新闻体制的基础与核心.体制在制度基础上发展变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新闻体制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原则为变革基点,在媒介功能定位、经营管理、媒介结构3方面有所发展,在媒体组织管理方面则坚持党性原则,对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新闻媒体保持规制.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媒体的发展,正确认识规制并处理好规制与发展的矛盾才能推动媒体前进.  相似文献   

16.
张欣 《新闻前哨》2004,(2):38-3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新闻失实现象就随之大量存在,并成为一种顽症。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信息时代的开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历过三次技术革命,目前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这种新的信息时代通过改变人们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确实间接地对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事业也有很大的冲击。传统新闻事业衰退的同时带来的是新型新闻事业的兴起,现如今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已经逐渐成为了新时代新闻传播的主流。本文针对这种新型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动态发展型理论,它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动态发展与电视媒体的创新形成互动关系,它们之间彼此作用,互相促进。电视媒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影响下,以受众本位观指导电视媒体信息传播工作,并通过节目设置,在节目方式、节目内容、节目时间设定方面以受众需求与受众收看习惯为服务宗旨进行传播业务的操作。  相似文献   

19.
周磊 《新闻窗》2009,(6):105-106
熟悉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新闻的真实性对于一篇报道、一名记者、一个媒体乃至整个新闻事业都至关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报道不能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经常会产生误差。不真实的报道是不能赢得受众的认同和喜爱的。为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必须认真分析其存在的源头和表现形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