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打造一个新世纪……"在积极响应国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  相似文献   

2.
“豪迈西行”大型实践活动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打造一个新世纪……”在积极响应国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  相似文献   

3.
20多年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现在,到国外去,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4.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全国许多地方和高校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广大青年学子更是带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郑重作出到基层就业、到基层锻炼成才的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5.
西部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教育部门提倡大学生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身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又是怎样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年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从2006年开学初到“五·四”青年节,要集中开展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和组织形式,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7.
《安徽教育》2011,(6):20-20
【正】本刊讯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我省将继续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今年起,连续五年每年选拔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我省共选拔4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把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实施"一把手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要因地因  相似文献   

9.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7月15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可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0.
教育资讯     
《现代教育》2003,(12):64-64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6月1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农林院校就业工作模式浅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连续扩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贯彻中央18号文件精神,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探索新形势下农林院校就业工作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西部计划高扬理想的旗帜,以责任激励青年,以奉献感召青年,以事业凝聚青年,在全国高校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满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青春壮志.在西部基层的广阔天地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他们的积极行动和感人事迹在广大青年中进一步树立了到西部、到基层建功成才的积极导向。  相似文献   

13.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全社会都唱响了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近几年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到艰苦边远地区锻炼成才已成为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一、大力开拓毕业生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02年开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  相似文献   

14.
政策     
《教育》2006,(2)
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5年12月8日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作为2006年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一、在实践中探索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新机制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探索并形成“思想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保障机制是关键”的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体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山东大学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着重在练好“五功”方面下功夫,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作为解决四种人就业的首要就业任务。本文在例举了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后,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三改:即一改是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二是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有关政策制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的6月,正值北京最炎热的季节,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等几部委联合启动了首届”西部计划”,骤雨钟山、西部鼎沸,弦歌激切,一夜之间,这条消息在全国各高校爆炸开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条标语铺天盖地地在各大高校尽显美景。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激动的,一方面西部在我的想像中很美很美,大漠、戈壁,草原等风光给我无限的遐想。另一方面,西部的贫穷和落后又是需要我们亲自去体会的,我在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希望自己能到西部生活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地方高校需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以基层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基层就业观念,培养基层就业能力,实现基层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若干发展变化过程。五十年代,国家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由政府分配”,改变了旧中国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怀,这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党还号召大学毕业生服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分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种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包当干部”、“优才优用”是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