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  相似文献   

3.
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要阻止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首先就得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行教育体制是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源;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③体育课课时少,且课上运动量不足;④体育设施匮乏,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制约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笔者认为,一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大减少,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12,(10):11-11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相似文献   

6.
卢球兰 《教师》2010,(3):120-1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家庭和社区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把家庭体育活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闲暇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学生闲暇时间呆在题海作业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吴键 《中国德育》2014,(4):28-31
学校体育改革创新,重要的是政府责任和法制建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核心,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是主阵地,体育教师要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要扫除家庭教育的盲区,各级政府要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列入政府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8.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使学生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近些年大学生的体质虽有改善,但还是不容乐观,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而速度、耐力、力量等指标却有所下滑,慢性疾病、肥胖、近视等问题在青少年中有所增长。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上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手机中的应用软件更是发展迅速。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对运动类APP进行分析,结合学校中关注的学生体质问题,分析得出其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一年来,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营造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我们以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为重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真正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开始得到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我院大学女生当前的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为我院体育教学提供参考。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谈法,从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女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应举办健康专题讲座,加强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给予相应的专业辅导;为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应发挥体育社团组织作用,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启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本文对属于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吉安市的部分中学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进一步搞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为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要通过阳光体育促进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表现尤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逐渐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质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党和国家为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所实施的重要战略措施。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体育,但不  相似文献   

14.
成晓娟 《成才之路》2011,(14):81-81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旨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寨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阶段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研究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对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运动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分析运动锻炼行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现状及促进策略.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机制中,锻炼意向、锻炼动机和健康意识、锻炼认知是体...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国家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测试,在几年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标准》。《标准》的实行,对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农村边远偏僻地区的青少年的体育观念,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然而,从近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健康的体质是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很多初中生因为课业压力较大,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还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醉心于网络和游戏,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为了使学生有健康的体质来应对繁重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阐述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和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危害,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提出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