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笔     
我在福建的一个小城已住了一个多月,这里喝酒的朋友不多,晚上无聊,经常以逛小书店打发时间。这无疑是消磨时间的一个良方,尤其是在外地逛书店,总是觉得比在北京逛书店心里踏实,完全可以说是“坦坦地”。 不知为什么,在北京一个人逛书店,  相似文献   

2.
茱萸 《出版广角》2015,(4):37-37
在东京逛古本屋(旧书店),除了不少用日文撰写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著作,还经常能碰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内地出版发行的文史类书籍,犹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老牌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版本居多。这些书中的大多数,都是当时出版后直接被日本的书店进口过来、库存至今的,大部分并未进入流通渠道,触手如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当今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女性也早已不是当日持家有道、大门不出的弱质女子,而是更要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时尚丽人。 中国女人经历了“菜篮子”阶段、购物时尚,现在也正在步入求取知识的“逛书店”时期。女人逛书店与男人相比也有一定的区别,男人进书店更着重于实际需要,即买到想要的书。而女人逛  相似文献   

4.
在一年的三个长假里,春节与五一、十一相比,最不适合户外运动,这给书店提供了很好的商机.近二三年,利用春节假期逛书店,享受文化休闲的乐趣,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优先选择.春节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多,图书销售更是节节升高.  相似文献   

5.
他嗜书成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逛书店,在书店里呆一两个小时,抱一捆书出来,整个人就多云转晴了。他是个典型的“杂家”。他说,人不能为自己规定只写什么,不写什么,一个作家、学者,应该对各种文体都能驾驭,这样行文才自由。只有内心自由同时表述自由,才有可能得到好文章。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电子书店没有书架,只有陈列柜,柜台上放着一些纸质样品。然而这些样品仅是吸引顾客注意力的宣传招贴画和书中内容简介。城市街头还会林立着类似电话亭的无人售书摊,你用信用卡就能把报刊信息内容发送到自己的电子书上。当然,你也可以安坐在家中逛网上书店。  相似文献   

7.
他的选题灵感来自对市场需求的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俊从小就是书店的常客,喜欢逛书店的习惯一进坚持到参加工作以后。调入出版社,成天与书打交道,逛书店的爱好更是日盛一日,画家出自他的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有着与众不同的敏锐性,他逛书店不是随便看看,而是带着问题作调查研究。史俊常说,他非常热爱编辑工作,编辑这个职业,给人一份责任感,让人一定要编出几本好书来。正是有了这  相似文献   

8.
买乐谱     
我平时喜欢逛书店,买回一些在书店里翻两页后就再也不会看的装帧精美的图书。看着我家如墙的藏书,本本崭新,养在深闺无人识,朋友们每每惊艳:“你这个小资真是暴殄天物啊!”  相似文献   

9.
书店读书     
千树 《档案管理》1998,(1):47-48
读书容易上瘾,逛书店也一样.上街三转两转,便转进书店里.东翻西看,如牛见好草,一低头就是大半天.读书人常感颈椎酸痛,病根大多是在书店落的.读书人进书店看多买少,原因不单纯是钱少.好象女人进商场买布.花色不少,中意的不多.翻过来,挑过去,人烦她不烦,乐趣就在挑选中.  相似文献   

10.
书的博物馆     
陈侗 《图书馆》2002,(5):27
我住在巴黎国际艺术城 ,除了按照预约和作家、艺术家见面 ,无聊中的遣兴活动只剩下逛书店。艺术城离拉丁区非常近 ,于是我每天步行穿过塞纳河 ,去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书店里打发时光。次数多了 ,对于不同的书店就有了比较 ,而比较的结果让我感到 ,这些书店各自具有的特色是和中国的书店各自追求的特色完全两码事。首先是 ,巴黎没有像新华书店那样的国有制的连锁书店 ,最大的连锁书店“吉贝尔·约瑟夫”(GibertJoseph)在全法国也只有十一家 ,更多的是中小型书店 ,它们没有分店 ,而且经营地点和规模甚少改变 ,这一点当然得益于巴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2009,(4):66-66
新民晚报消息上海季风书园的起死回生成为近期一个社会热点,书店老板感慨民营人文书店生存环境的艰难,并将原因之一归结于拥有雄厚资本的网络书店。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日前在沪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回应,对此持有异议。俞渝说,她在上海最喜欢逛的书店就是季风书园,因为其书籍质量上乘。她认为,人文书店最大的对手是国有书店,因为做零售的第一大成本是房租成本,而大部分国有书店不需要多少房租资金,店堂还多处于黄金地理位置。同时,国有书店还能经营教材。  相似文献   

12.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2,(30):39
台湾传统书店靠卖公职考试用书谋利重庆南路书街一楼书店传出倒闭潮,目前剩下不到20家,这些传统书店大多开始在店内加卖公职考试用书,勉强维持生意。书店街目前还在营业的一楼书店,不是转型成咖啡店、面包店,就是靠折扣吸引人潮,而销售各种类别书籍的传统书店,则都在几年前开始设书柜卖公职考试用书,如上达书局、黎明书局和已开店37年的书乡林书局等。台北市重南书街促进会理事长、天龙书店老板沈荣裕表示,这几年人潮变少,除了年轻人不爱逛书店不爱读书之  相似文献   

13.
日前逛书店,见一装帧素雅大方的新书,名日《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该书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粗翻一下,觉得不错,于是购下。治历史的学者,研究重点往往放在少数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知识分子,而对广大的民间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则成为一个缺环。近年来,学术界对晚清时期民间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有所加强,但是成系统的专著仍是凤毛麟角。因此,乍见该书,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读封面     
读封面■古卫东在讲究包装的商业化时代,连书也未能免俗,打扮得花里胡哨起来,逛书店特别是紧追大众口味的书店,总有一种逛时装店的感觉,连价格的昂贵也是惊人的一致。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明宰人一个暗宰人罢了。爱书人其实并不太计较书价,虽然他们大都是囊中羞涩没出...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这么普及的前几年.实际上传统文学是在不断衰落和败退的。人们大多只买买杂志报刊.根本不逛书店,即使去了书店也是买英语、技术、财经方面的书籍.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书籍几乎无人问津,谁要说是作家或文学青年肯定会遭到相当数量的人的嘲笑。  相似文献   

16.
早在四十年代,在上小学时,我就常去琉璃厂.每逢假日,约三五同学来这里串书店,有时买些活页文选,很少买书和笔墨,怕东西贵,主要是逛书店和看古玩.  相似文献   

17.
欧美的出版业一向十分发达,英国的出版业尤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因此,伦敦的书店林立,新老俱备,而且一直被视为欧美乃至如今也包括日本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出版物的交流中心。你走在伦敦市内,到处都可以体会到一个“老”字:古老的建筑物、众多的历史陈迹,深邃的文化艺术,恰恰都从一个“老”字里浸润出一种特有的美。如果你有兴致去逛一逛伦敦的老书店,更会使你体验到一种独特的风韵,令你留连忘  相似文献   

18.
最近,每逢周末,珠海市内大小书店顾客盈门,其中澳门同胞成为客流中的特殊群体。澳门与珠海水陆相联,随着通关手续的简化,澳胞往来珠海与日俱增,两地交往日益频繁。以前,澳胞来珠海主要是逛市场购买日用品,或到酒楼食品街饮酒喝茶,最近澳门宾客们却以光顾一下书店为时尚。珠海市新华书店拱北门市部是距澳门最近的书店,自然到这里购书的澳胞最多。据书店门市部主任介绍,每逢周末或澳门公休日,澳门人三五成群地来此购书,有时一天买走几千澳元的图书,澳门购书读者中,以学者和学生为多。  相似文献   

19.
乾嘉学者与清代江南私家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者不仅在史学上有杰出贡献,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为藏书家,其学问或谓学派的形成有赖于江南地区丰富的藏书。关注清代乾嘉学者与江南私家藏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中国藏书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实体书店是都市里的"人文氧吧",也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逛书店淘好书,这是一种值得传承的读书求知乃至成才方式。本文介绍了"北京民营书业三大天王"——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和国林风书店(后改为第三极书局)的发展兴衰,呼吁救护"都市人文氧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