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诱捕乌鲳     
栖息于南海的烏鯧,每年春末夏初,水暖花开时节,成群结队随西南海流到广东近海进行索餌、产卵回游,因此,夏季是南海捕撈烏鯧的好季节。 烏鯧是南海的重要經济魚类之一,它体呈稜形,甚側偏,全身披小鱗,头、眼、口均很小,背鰭与臀鰭圓形,尾鰭似剪刀,全身灰黑色,外表  相似文献   

2.
魚究竟是怎样游动的?这个看來簡单的問題,几世纪以来一直沒有获得完滿解决。一般认为,魚是通过搖动它的櫓一般的尾巴和划动它的桨一般的鰭来游动的。但是,生物学家发現沒有尾巴和鰭的魚,如鰻魚游动起来,跟有尾巴和鰭的魚一样輕快。科学家还发現,魚和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的肌肉力量不大,达到的游动速度却相当高。这些发現  相似文献   

3.
点点滴滴     
巧捕白鱼在广东沿海有一种很奇特的捕白魚的方法,漁民們能让水里的白魚自动往船仓里跳。这种奇妙的捕魚法的唯一工具是一条小舢板,这种小舢板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船身特别狹窄,长近十米,寬只有一米左右,船上无甲板,不加蓬也不加盖,船底和两側都漆成白  相似文献   

4.
魚苗提出的問题能在池塘里生长的魚很多,但是适于广泛养殖、經济收益大的,主要有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四种。这是久經考驗的优良魚种,不但肥美可口,飼养也容易,因此人們管它們叫家魚。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經开始在池塘里养殖它們了。这四种魚有个怪脾气:在池塘里不管养它多久、多大,生殖腺不易成熟,即使成熟也不肯在池塘里产卵繁殖,只有江河才是它們出生的地方。因此,养殖它們首先要到江河中捕撈魚苗。这几种魚每年到了一定季节(长江流域在农历立  相似文献   

5.
大黃魚和小黄魚是我国广大人民普遍喜爱吃的魚。不少人誤认为它們是同一种魚,个儿大的是大黃魚,个儿小的就是小黄魚。其实,虽然它們同属于石首魚科,头骨都有一对晶瑩洁白的耳石,但是它們不是同一种魚,只是黄魚属中的两  相似文献   

6.
魚是怎样游泳的呢?我們首先从魚的身体構造來看。魚的身體大多数都是紡锤形的。身体的后部有側扁的尾,另外在各部分有各种鱼鰭,在胸部有一对胸鳍,在腹部有一对腹鳍,在肛門之后有臀鳍,在尾部有尾鳍,在背部有背鳍。将魚腹剖开,可以看見有白色的囊状物,这就是鰾。这些是鱼类适应游泳的器官。有些人以为魚是用鳍撥水使身体前进而游泳的。其  相似文献   

7.
热带观赏鱼     
熱帶观賞鱼是熱帶產的小魚,因為牠們很美丽,又容易繁殖,早在古代埃及、羅馬,就有人開始飼養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地逐渐推廣。传到我們中国,也有30多年的歷史。現在牠們在上海、广州比較普遍,天津、沈陽、北京各地也都在發展着。 熱帶魚的原產地,主要是印度、南洋、非洲、南美洲等處。種类很多,共約700種。移到我們中國的已有120多種,大部分是淡水魚。有些原来是海魚,如金錢豹魚,經過長時期的馴化,也已經習慣在淡水中生活了。一般熱帶動物,都有美丽的色彩和复杂的斑紋,如鳥类中的極乐鳥,昆虫类的蝴蝶,都是非常美丽的热帶魚,也有多样的色彩和鮮艳的花紋。如热帶魚中色彩和花样最多的五彩神仙魚,身上五光十色非常富丽堂皇。相反的,在寒帶动物里,大多数是灰色的或有單純的斑紋。就是同一种类的昆虫,生長在冷的地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做过測定,发現魚的脂肪含量和它們体重之间的比例,随着外界环境、生长阶段等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魚又各有不同的变化規律。淡水魚类一般在九月前后达到含脂率的最高峰。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淡水水域在  相似文献   

9.
文昌鱼     
文昌魚是比魚类还要原始的动物,它是下等动物和高等动物之間的桥樑。就是我們人类从進化歷史上来說,也經过类似文昌魚的这个階段。在我們研究生物進化过程的時候,文昌魚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动物。这种有着歷史意义的动物,現在在祖國的海边上——夏門和青島,还在生活着。厦門文昌魚的產量,每年达到35噸之多,它是一种良好的食物。文昌魚是一种一寸多長、兩端尖的魚形动物。拿一条小魚来和它比較,就能够使我們很容易了解文昌魚的一般構造。  相似文献   

10.
如果人喝了海水,会越喝越渴,最后甚至渴死。可是終生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鸟、爬行动物等却不会有这种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們都有自己独特的海水淡化“装置”。科学家們最近已陆续揭开了它們的装置的秘密。魚只要一张嘴,水就灌滿了口腔。但是,这些水大都会通过鰓縫流出去,不会进入腹中。可是,在它吃东西的时候,部分海水就会随食物进入腹中了。此外,按照物理学規律,如果把容器用一个半渗透  相似文献   

11.
鱼雷     
魚雷是現代海战中一个主要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許多巨大的战艦被魚雷所击沉。在1950年7月朝鮮战爭爆發后,在注文津的海战中,一艘美國重巡洋艦被英勇的朝鮮人民軍海軍所击沉,也是用魚雷來击沉的。許多的例子都可以說明,魚雷在現代海战中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魚雷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它为什么有很大的威力呢? 魚雷一般長度在5.5至7.5米之間,直徑是457毫米到530毫米。它的直徑比現代最大的艦炮口徑还大。魚雷速度很高,在近距离射击的时候,比驅逐艦还快,每小时达到四十多浬,这样的速度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陆的东南方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次海区,海岸綫全长11,000多公里,深度在200公尺以內的海面共有14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片辽闊的海区,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極适合各种水产生物的生长,因此我国海洋水产資源非常丰富。 魚类我国海洋上層的魚类主要有鲐魚、鲅魚、鰺魚、鳀魚、鮪魚等,中下層魚类主要有带魚、鯛魚、鳓魚、鯊魚、鯧魚等,底層魚类主要有大小黄魚、(鱼免)魚、比目魚、(鱼雪)魚、(鱼覃)魚、狗母魚、金綫魚等。其中分布比較广、产量比較大的是大小黄魚和带魚。大黄魚从长江口到广东雷州半島沿岸各地都有生产,以浙江舟山群島产量最多。小黄魚从辽宁、河北沿海到福建  相似文献   

13.
由葡萄牙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黑海以东阿布哈兹境内的地下洞穴大约2000米深处发现了4个新的节肢动物物种,它们均属于弹尾虫。弹尾虫也叫跳虫,常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弹尾虫体形很小,呈长形或近圆球形,体长一般仅有1~5毫米,只有个别的种类超过10毫米。它们体表光滑,有的覆有鳞片或毛,体  相似文献   

14.
生物的啟发     
生物的一些天賦,往往給人們有益的启发。例如,蝙蝠身上有比雷达更精巧的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它利用超声波探路,在黑暗里飞翔从来不会碰撞。响尾蛇有比現今热工仪表灵敏得多的探热器官,能感觉出攝氏千分之一度的溫度差別,它就利用这个能力来寻捕动物。鯊鱼身体有比潜水艇更良好的结构,它的表皮上有一层絨毛状的組織,可以大大减低水的阻力,游行速度非常快。菊花延长光照要延迟开放,而月季花延长光照却加速  相似文献   

15.
大头龟,又名大头平胸龟、捕鸟龟。该龟头很大,略呈三角形,背甲扁平,长可达25厘米,宽达20厘米,暗橄榄色,有小型暗褐斑,腹面黄绿色,后肢长,有锐利的长爪,指、趾之间有蹼,既利于攀树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大头龟啄弯钩似鹰嘴,壳硬如铁,尾坚如锯,能爬树捕食小鸟,还能捕食老鹰。  相似文献   

16.
点点滴滴     
墨西哥鱼的眼睛我們知道,許多低等动物虽然沒有眼睛,但它們一样可以对光起反应。人們一般认为,这类动物是用“皮肤”来“看”东西的。还有一些动物,它們有眼睛,但也能用皮肤来感知光线。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高的树世界上生长着不少高大的树木,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內华达山脉的“世界爷”(巨杉),树高100米,树龄4000年;我国台灣阿里山的“神木”(紅檜),树高57米,树龄3000年。不过,这些树再长高一些,也比不上原产澳洲的桉树(王桉和杏仁桉),树高可达150米。1880年,有人在該地(維多利亚)实測一株王桉,树高114米,树圍34米。当地居民甚至把它們的树干凿空作为住屋和馬厩。桉树从种子发芽之日起,只要条件适宜,生长从无休止。某几种幼年的桉树,每年胸高(即1.3米处)直徑可以增加二厘米或更多,比其它的速生树种如楊树、柳树、臭椿、泡桐等都增长得快。桉树在栽植的头一年,就能长到3—4米高,  相似文献   

18.
人們常說,魚是海中宝,全身无废物,如果加以綜合利用,就能得到許許多多貴重的产品。然而我們从市場上买了鮮魚回来,总是去头去尾,拋弃內臟,不但給城市的清洁卫生工作增加很多負担,而且造成了很大浪費。究竟怎样才能做到魚的綜合利用呢?为了了解这个問題,不久前,我訪問了上海魚品加工厂。  相似文献   

19.
机轮捕鱼     
机輪是使用机器發动的漁船,能捕捞深海远洋的魚类,生产力比較風帆漁船高,生产安全。近几年来,机輪上又逐步配备了現代化的科学仪器,在生产上起了一定的作用。目前使用較多的是魚群探测机,可以判别魚群种类和群体大小,也可以測量海水的深度,船員們把它当作漁輪的眼睛。1957年江苏呂泗漁场利用这种仪器摸到魚群进入漁場的情况,多捕到1,000多吨小黄魚。其次是电气水温計,是一种測探水層水温的仪器。1957年春汛,在黄海北部,根据小黄魚当时栖息底層水温的范围,获得了小黄魚的丰收。另外还有無线电測向仪,这种仪器在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如魚类、肉类、蛋类、水果、蔬菜等等,往往需要加以保存。但是,放不多久就会腐敗变质。这是由于食品本身的酶和微生物活动造成的。为了保存这些食品,人們采用了盐漬、干制、熏煮、罐藏、蜜餞等方法。但是这又会使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些方法都不能把大量食品长期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