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我社引进出版的《流行病史话——人类抗疫全记录》一书被评为“2005年度优秀输出版图书”。这既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又多少有那么点意外,就像2004年的BIBF上我看到远流公司黄验总编辑留下的名片和纸条,根本没想到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会那样高效和顺畅。回想这本书的输出全过程,我再次体会到每一次成功的输出都离不开三个“一”:一本好书,一次合适的机会和一个专业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远流为何要开发koobe这一中文阅读平台?经营模式是什么? 王荣文.做为出版业者,我始终认为"智慧财产权的开发、加值与经营管理"是最关键的核心,在过去传统纸本出版的世界如此!  相似文献   

3.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正式启动2016年度"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该计划将对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实现版权输出且在海外实际出版发行的纸介质图书给予普遍奖励和重点奖励. 目前,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办公室已经开始正式受理项目申报,全年申报将于2016年12月10日截止.我国境内的出版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版权代理公司和作者均可申报.申报图书必须由海外出版发行机构以国际标准书号出版,在出版所在地发行且首印数不低于300册.由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办公室成立的评审专家小组负责申报图书及重点图书的评审工作,奖励项目名单将在新闻出版行业媒体上进行公示.  相似文献   

4.
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国宾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和仲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所组成的"台湾文创联盟",取得了"华山创意园区ROT案"未来15年的经营权,为了更好地规划发展,他们特此成立了"台湾文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远流出版公司创办人王荣文出任董事长.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版权输出数量连年递增,版权贸易逆差大幅缩小。2010年,集团版权输出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版权输出超过400项,同比增长86.49%。  相似文献   

6.
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的第5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展团引进版权881项,输出版权615项,引进和输出的比例首次降为1.43:1,基本上实现了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大体平衡.这一事实像一支强心剂,鼓舞和振奋着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也将激励更多的出版企业从事版权输出.然而,版权输出毕竟是一种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阅读心理等诸多因素,因此,我国出版企业在进行版权输出时不能只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必须在结合国际、国内出版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林晓芳  王琳 《出版参考》2006,(25):25-26
"四合一"的海外拓展方案 <出版参考>:北语社在国内版权输出中坐上了头把交椅,北语社主要定位是对外汉语教材输出,请问与其他类型的图书输出相比,语言类输出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8.
赵健 《出版科学》2004,(4):50-51
备受关注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已经举行过两次了.对于这两次考试的试题数量、难度、范围、知识点分布等热门话题,考生们议论颇多.我要在此处发点议论的,却是一个与上述"热门话题"相去较远的话题--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偏科现象".以2002年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试题为例,第85题是一道计算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闻出版"走出去"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成品出口,第二个是版权输出,第三个是资本运作,第四个是来料加工.然而,笔者以为,除以上四大方面外,我国新闻出版大可借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出版,另辟一条"走出去"工程的重要路径,这不仅符合当前中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也具有更加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兵一 《出版广角》2018,(13):29-32
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实施十几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主要体现在图书版权输出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上.但是,中国图书"走出去"正面临一个阶段性的重要挑战——图书版权输出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如何去除无效供给,提高输出图书在海外图书市场的实际影响力和实效性,提高中国图书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东亚出版人会议的主题之所以定为"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是因为韩国出版业已出现危机.出版业在韩国和日本的地位虽然已经确立,但我们的危机感在于,我们和其他文化行业相比较,这一行业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在韩国,除了电影,电玩和动画片之外,新的媒体如网络和手机都威胁着传统的阅读市场.更让人不安的是学校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对于出版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更加剧了我们的危机感.更严重的是出版物的"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威胁.  相似文献   

12.
黎强 《编辑之友》2007,(6):11-14
衡量一个国家的某一行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主要指标是国际接轨程度.就图书出版而言,这一指标就是指图书版权的输入与输出之比.相比之下,我国的书刊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明显低于世界上的一些"出版强国",也明显低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出版界关于"走出去"之所以能成为话题,是因为它有话题可言。晚清以降,西风东渐,各类出版物蜂拥而入,先是器物层面的,之后是制度领域的,之所以如此,国力日衰而救亡图存也。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出版物又一次出现,科技作品有之,文艺作品有之,但更多的是各类思潮观念的理论著述,何以哉?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已日益平和,世界则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于是乎各层面的接触碰撞不断地发生着,诸多接触自然也包括出版方面的。版权输入一直是国内出版界不可或缺的项目,版权输入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这里姑且不表,单就出版界自身而言,丰富了出版类型,移植了现代出版理念,可谓受益多多。大量输入版权的同时,版权的输出也在悄然进行着。版权输出的增加基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版权输出虽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操作起来却还相当的陌生,面对强势文化,面对旧有的国际规则,出版走出去谈何容易。尽管如此,出版人在这方面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息过,本刊曾陆续刊载过这方面的文章,引人注目,多有回馈,此次又予以集中推出,正是这一探索实践的具体反映,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经验也罢、教训也罢,都可成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在可供借鉴,更在树立信...  相似文献   

14.
广西日报编著的<我们错了>一书出版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阅读的,可见这本书对"自己人"的震撼.我主动对号入座,很庆幸没有找到自己的例子,但我仍然看得汗流浃背.不仅为同行的错感到痛心,更为自己以前的作为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以东盟为中心,以"一带一路"交汇带为基地,不断取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输出新突破,共向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输出版权400多种,成为全国向东盟国家输出版权最多的出版集团之一.同时,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及时跟进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置,在埃及、突尼斯、土耳其、南欧开拓新的图书版权输出,初步完成了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一带一路"沿线输出版权、直接参与国家战略建设的基本布局.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我社成功地将一本名为《旅行摄影圣经》的图书输出到泰国一家出版社,这是我社首次成功地向泰国输出版权,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出到非华语国家,且输出合同的授权条件非常高,预付金、文档费和首印量都改写了我社版权输出的纪录.这本书的成功输出本身虽然是一个独立事件,但在过程中又切实结合了成功实现版权输出的一些必备的要素,偶然中也体现了必然,现汇总如下,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的夏季,在首届上海书展上,一本名为"话说中国"的图书,赢得了单本销售第一的桂冠,从那时起到现在,它已累计销售达30万册以上.而在该书输出到台湾岛内时,在台湾的"上海书店"它还被列入最受欢迎的图书排行榜.这就是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出版的"话说中国"丛书.  相似文献   

18.
又是博士答辩时,应聘为北京大学几篇学位论文作预评审,其中有一篇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理念与实践的.作者"旁无所顾,专攻商务",所梳理的材料与所提出的见解都是很有价值的.与其说我是在审阅论文,不如说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阅读洗礼和思维撞击.作者在论述"商务"出版的哲学观时,提出了"商务"是"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对立统一"的见解,这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我以为作者讲"对立统一",实际上还是落脚到二者的"统一"上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非常好,令人振奋,可惜没有作为总纲统率全篇,而是作为一个子命题,放在一个不够突出的位置,很是遗憾.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商务"之魂、"商务"之根、"商务"之本.  相似文献   

19.
周伟 《出版广角》2018,(6):15-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主题出版"走出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主题出版走入"一带一路"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和出版单位联动响应,积极作为.作为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成果的输出成为出版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担负职责使命、发挥出版功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辅图书无论在图书零售市场还是系统发行市场都是份额最大的一块蛋糕.据统计,2001年我国大陆566家出版社就已有528家进入教辅出版领域,近两年来这一数字又有所攀升.教材教辅是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因为如此,许多出版社对教辅图书的出版情有独钟,正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