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中国.白茆山歌集》文本为语料,对白茆山歌中的代词进行分析研究,概括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探讨白茆山歌中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2.
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由常熟方言构成。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为代表的白茆山歌,所用量词丰富复杂,其中不乏常熟方言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茆山歌”常用的几个曲调“四句头”、“孟姜女调”等进行音乐分析,认为“白茆山歌”的曲调既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又有小调体裁的特点,从而得出“‘白茆山歌’即是在白茆地区流传的民歌总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山歌情     
白茆山歌,是吴歌的一脉,源远流长。它委婉细腻,含蕴绵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特色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心小学地处山歌之乡,为了继承、普及、发展白茆山歌,激发队员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少先队围绕“山歌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队员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建了“山歌创作”、“山歌美术”、“山歌舞蹈”、“山歌合唱”等兴趣小组,举办了  相似文献   

5.
蔡媛媛 《文教资料》2014,(30):145-146
白茆山歌是流传在常熟白茆塘流域的当地民歌,作为吴歌一脉相承的山歌体系,源远流长。它承袭了江南吴地民歌清丽婉转的风格特色,“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呈现出坦率质朴、返璞归真的审美风貌。本文试以“吴格”的语言修辞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对白茆山歌中衬字、衬词、衬句的运用分析,展现白茆山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白茆山歌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描绘;对常熟地方历史的展现;对农民多样化劳动方式的书写;以及对江南地区风俗习性的歌咏。白茆山歌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帮助教化人心、移风易俗;弘扬热爱劳动、努力求知的风气;以及对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补充。研究白茆山歌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具有保护地域文化遗产、发挥人文教育功能和促进民歌创新等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白茆山歌有着明亮、自然、普适等独特的山歌演唱特色,但在当下的现代生活中又有着歌唱音色单一、演唱方法陈旧等诸多的不适应性。所以,白茆山歌演唱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与有关各方自觉的文化互动,坚守特色,借力科学与时代。  相似文献   

9.
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往的民歌结构研究大多针对乐谱进行。本文直面民歌音响本体,运用音频软件COOL EDIT对白茆山歌的结构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白茆山歌“四句头调”兼含对称结构和黄金分割比例结构两种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白茆山歌中多处运用了汉语常见的辞格,从语音、句式、意境、材料等角度列举分析了白茆山歌种种修辞格,有衬字、象声、叠音、排比、回环、顶针、反复、对偶、层递、设问、比喻、比拟、双关、起兴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以客家音乐文化为背景而创作的交响乐有三部:交响音诗《土楼回响》、交响合唱《山歌交响.客家新韵》、交响组曲《客娘颂》,文章以这三部作品为例,对客家地区交响乐本土化从创作体裁的多样性、音乐元素的新颖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sefulness of Braille music as a mediational means for musician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MVI). Specifically, three broad issues ar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1) three notions a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namely, mediation, appropriation and mastery; (2) three criteria of the usefulness of Braille music, including adaptability, learn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and (3) three alternative channels to Braille music: auditory input, haptic sense and technical devices. Based on this structure, the author interviewed nine music teachers and seven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t a specialised school for the blind in Kore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ly, Braille music alone cannot be a sufficient tool for practi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lternative tools is expected. Secondly, the curr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diffusion and employment of Braille music in Korea is not satisfactory. Thirdly and finally, more effort should be invested to make Braille music more adapted to the needs and conditions of MVI, more appropriate to learn and utilise, and more available to be accustomed to.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马五母与尕豆妹》是一首近百年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民歌,在形式上大量运用了西北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儿”,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吴琼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79-80,102
中国钢琴音乐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作曲家们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成钢琴曲。黎英海先生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通过钢琴对古筝、扬琴、箫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其浓郁的中国风格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拟从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入手,主要对该作品的中国风格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