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读辛弃疾的词,词中的雄健、豪放之风总会扑面而来,我们或是感受其词的昂扬、激愤,或是感受其词的苍凉、悲壮。这些是我们在读词的时候能直接感受到的。但其词内容往往是"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这样我们就很难从表面上直接感受作者意图,需要我  相似文献   

2.
词在清朝得以再度振兴,而由于历史变迁、社会背景等深刻复杂的因素,清初词作中普遍存在着感伤和虚无特征,纳兰词则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纳兰词哀怨凄婉之外,处处浸透着迷离的感伤情怀以及幻灭的虚无意识。清初词人群正是由于共同的审美体验和时代感慨,或是感于家国兴亡,或是自道身世之戚,或是喟叹人生如梦,谱写出清初词作中的曲曲繁世哀歌。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借用了相当数量的日本语词汇,除日本社会上产生的新词、流行词及汉语音译的词汇外,还有日本人创造汉字词音译、意译西方语言的词汇和日语借用古汉语词的形体或是在古汉语词的基础上增加汉字意译西语的词汇,并将其赋予新的含义,这类汉字译词和被日语翻新的古代汉语词又被汉语借用过来。  相似文献   

4.
从韵律语法的角度来看,联绵词具备"单音步+单语素"的韵律特征,因此,联绵词作为一个完整的标准音步,可以借助《诗经》《楚辞》等先秦文献与汉语文体演变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其为汉语双音化早期的产物。韵律具有内部稳定性特征,基于联绵词音步的声调和对前上古声调存在与否的分类假设,推断早期单音节音步或是声调与联绵词音步相同,或是强弱、长短等超音段特征由联绵词声调反映、固定。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幽默词,或是严肃人生的另类抗争,或是悲情人生的喜剧式宽解,或是游戏人生的童稚式打趣,别有一番美学风采。品读辛弃疾的幽默,有时比读他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更能体味到欲哭无泪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6.
tha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在中学英语中也是一个考查热点。它或是作为正确答案,或是作为干扰项出现在试题中。下面对2009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that考点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1.It's cool.cool是青少年(teenagers)常用的词,有时也用debonaire,其真正意思是指可以接受的好事;或是情况可以控制;或是保持冷静、文雅、礼貌、外表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带有后缀“然”的复合词,或是副词,或是形容词,或是兼类词,还有一些属连词。作连词的如:“虽然、纵然、既然、倘然、不然”等等,一般不难鉴别,本篇不打算作讨论,这里只讨论带“然”的形容词、副词和兼类词。词素“然”结合面很宽,能产性也不小。我们共统计了75个词,其中副词占24%,形容词占69.3%,兼类词仅有5个,占6.7%。由于后缀“然”是副词和形容词的共同标志,在语法教学和学习中往往碰到一个划界的问题。下面我们对各个词的语法功能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探讨划界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扩大了咏史词的题材和内容,将怀古、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文入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咏史词主要表现他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或是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或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咏史词的主题和创作艺术均为后世词人所继承,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选取《论衡》中一些颇为费解和容易误解的词语进行考释。其中有些词 语不但一般读不甚了了,就是教导专家学也时有曲解,因而错误误注的地方不少,究其原因,或是把一些特殊含义的词语误解成了常用意义的词语;或是把一些古代汉语的词义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2.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13.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15.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家的”“三曹对案”“通书”的含义,并由此对《红楼梦》的作用、源流及其艺术创造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7.
“净”、“尽”、“竟”是早期北京话中的三个范围副词,兼表限制和总括.三者的共存和通用有着语义上的理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者使用比例有所不同,由于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现代北京话口语中“净”成为最具优势的范围副词表达法.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9.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20.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