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构建情感教育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需要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中必须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原则,以个体人格情感教育、群体人格情感教育和社会人格情感教育为内容。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我们想念,它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需要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中必须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原则,以个体人格情感教育、群体人格情感教育和社会人格情感教育为基本内容。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03,(2):35-36,3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5.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德育目标定位不科学.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理想化色彩强烈,德育目标存在整齐划一的倾向,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道德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意志.同时,德育工作对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偏多、偏重,而在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方面工作较少、较空.  相似文献   

6.
景光仪 《中国德育》2006,1(10):89-91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McPhail)及其同事首创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的体谅德育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体谅模式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是当代西方国家影响最深远的德育模式之一。一、运用问卷调查学生需要,确定道德教育目的196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给学生带来幸福与和谐。然而,我们常见的德育形式是说教和灌输,它以"外求"与"他塑"的形式来制约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胥平 《考试周刊》2009,(20):231-231
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体谅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从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品性陶冶和影响.通过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指导的生活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上来.  相似文献   

10.
健全个性教育是近年来各国德育凸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情感德育模式和情境德育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德育模式对发展个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型德育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德育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实践、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吕庚圣 《考试周刊》2008,(24):133-134
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已成为中职德育工作者的共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既要强调其重要性,更要强调其方法性,要走出"理论灌输"式、"规范约束"式等传统德育模式,建立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教育的"刚柔相济"的德育模式,使刚性德育与柔性德育相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效地促进中职学生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卢春梅 《教育导刊》2002,(10):10-12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唤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应当注重情感因素,构建情感德育,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德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德育实效;要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在借鉴分析中国礼仪教育传统与西方体谅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华景小学提出“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在个体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综合影响下,积极德育模式强调教育要培养积极公民,其途径是通过关注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和优势能力,通过积极体验将之放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势发展、积极关系、积极投入和积极体验为积极德育模式的四大要素.在实践中,积极德育模式以积极关系为突破口,遵循和善而坚定、倾听而不评价、激励而不赞扬的要旨.积极德育模式的具体策略为开展个别化的德育指导、赢得学生的合作、通过召开班级会议来赋权于学生和建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德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改革的发展,人们纷纷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特色具有中国气质的学校德育模式,概括地说,主要有主体参与德育模式、合作共育德育模式、课程教学德育模式、实践体验德育模式、人文情境德育模式等.不同模式在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教育方面有不同侧重.对模式进行阐释,目的在于转化德育研究成果,以便学校能根据教育任务和青少年品德发展新特点的要求作出合乎规律的理性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今学校德育的诸多误区源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失落,势必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产生阻碍.纵观本世纪西方德育的主旋律与新动向,作者提出:依仗实践,合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其主体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依此设计了一种新德育模式,其基本教育过程为: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的变革转型期,我们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付出与利益获得不成正比.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三种错误的观念:把教师"应然"的"道德身份"当成了"是";教师倾向于"知识化"、"对象化"地理解道德,把道德当成是"异己"的东西.在实践上,拷贝其它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将道德教育也专业化了.面对这一困境,大学德育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培植一种道德理性的智慧力量,重建合理的义利观、是非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人际合作关系.心理辅导模式有助于建构新的大学德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大学德育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成长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应从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入手,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最后在方法上,大学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紧紧抓住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深入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德育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