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嘉善县从2D04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生态德育”的实践研究。他们提出的生态德育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操作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德育过程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复杂性,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探索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第二,十分重视环境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生态德育的推进重在构建德育生态环境,尤其是将优化校内外环境作为推进生态德育的工作重点,强调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十分重视生态德育的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相互促进和整体推进。他们以生态德育为抓手,带动了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促进了该县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嘉善县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依靠科学研究与行政组织推动相结合的成功典型。该县拜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简单地用行政的力量去推行德育改革,而是在对基层学校教育实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其中成功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与提升。然后逐步形成既适合嘉善地区学校特点,又反映现代教育观念的德育改革总体思路和一系列操作要求,在全县学校进行推广;同时,通过行政协调,为生态德育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保证了生态德育推进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嘉善县的“生态德育”实践及其较为科学的推进方法,值得其它地区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中许多内容对高校现在进行德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德育原则上,他强调“尚自然,展个性”;德育措施上,强调“三个重视”:重视实践,重视自我教育,重视智育、体育、美育等的育人功能。蔡元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思想观念层面,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实践方式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开展自我教育;注重寓德育于智育、体育和美育中,尤其是要将德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4.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契合点,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形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实践、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社团建设、学生行为修养、学生自我成长等的生态化并提高其生态效应,努力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小学时期的学生思想发展不成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正确引导,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有助于商科人才以“全球公民”的身份积极融入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全过程,但传统商科教育重视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忽视特定文化背景下课程的育人旨趣,从而导致商科人才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变迁之间出现了断层。因此,有必要深度挖掘商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其实践指向性与社会交互性分融合为切入点,以全人发展为导向,构建新商科“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以文化自信为驱动,提升学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以实践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生由“岗位人”向“社会人”的转轨。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属于环境专业的一门基础前导课程。结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自身课程环境专业属性特点,将“思政元素”纳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中培养提升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职业素养、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在环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合方式;设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方案;评价、反思思政进课堂的效果。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金小红 《中国德育》2006,1(3):57-61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在逐步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德育课程的建设,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特点,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切合实际地提出了不同阶段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科学性。伴随着新一轮的德育课程改革,如何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7,2(1):96-96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频繁的社会变动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道德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这一课程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一,从原先自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到仅在中学开设,再到今天中小学各年级普遍开设;第二,从以政治教育为主,到兼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道德成分逐渐增加;第三,从无视学生需要与能力,到适当关注学生的积极需要。这种频繁变动证明我们对现时代的“德育”与“德育课程”缺少专业理论支撑,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育”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德育课程”只是追求时髦,那么“德育”与“德育课程”的频繁变动便不可避免,甚至也很难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德育经验”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13.
刘灵玉 《辽宁教育》2023,(23):28-31
高质量的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进而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基于本土玉文化,打造“玉品”德育特色,通过创新“玉品”特色育人模式,加强“匠心”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玉品”特色课程,健全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谢燕 《海外英语》2023,(4):111-113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不仅训练学生的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好核心基础课程来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可以保障对学生开展“育人铸魂”。文章首先阐述综合英语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元素融入综合英语教学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最后举例说明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融入课程教材的单元教学中以达到思想育人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艳芬 《文教资料》2011,(32):227-229
德育实践课程是伴随着课程观念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德育课程形态,把德育实践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更符合现代德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对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建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应利用合理的构建策略,总体构建实践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围绕面向21世纪中学教育改革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一种新的研究型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密切关系。从研究型课程产生背景、特点以及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干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前沿阵地,要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必须在多边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中,合理开发、科学整合各科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活力。以下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德育思想的内涵也各具特色。认真比较中西德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和建设大有裨益。西方把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中国伦理学也有久远的历史。中西方对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视,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体系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的规范上,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在德育思想方法上,西方强调“进取”、“外求”;中国则重“内省”、“克己。”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课改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已发生重要变化,“以学论教”、“学生是主人”的宗旨,已在每一位施教者思想中扎下了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其能力目标的落实,摆在了每一位科任教师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工科类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以土木工程专业课“桥梁工程”为例,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思政元素,从“桥梁工程”实行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教师育人角色的转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四方面出发,梳理了如何在“桥梁工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