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古典哲学、克学、文学等文化背景中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系统的构成,分析出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导源及其美学价值的取向。最后从接受机制的角度析出《三国通俗演义》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系统的三个构成层次:哲学意义层次、政治意义层次、道德意义层次。三者是同核异构的价值体系,共同构筑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美──高层社会性价值美的传统特色。为后代文艺发展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缺失或是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关键,是要从价值认知、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等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大种类。它独具的创作特征,经过“说三分”的说话艺人和罗贯中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在《三国志演义》里闪耀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美。明代中叶以后,《三国志演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许多文人竞相仿效,编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虽然,这些演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大多不能与《三国志演义》相比;但是,在它们的陪衬之下,《三国志演义》更显出是小说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楷模,《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4.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关系的观念自觉,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的价值观念重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责任伦理作为实践主体的伦理自觉,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与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一 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相似文献   

6.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7.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演义?演义与小说有什么关系?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这个看似已经明确的问题,近年以来,因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如《五千年演义》之类)冠以“演义”之名而走俏,它开始被一些人怀疑了。一篇题名为《“历史演义”与“历史小说”——从<五千年演义>的畅销谈起》的文章认为: 历史演义被划归小说之列,不知始于何时。至于按时下流行的观念,它已经成为某种小说的代名词——包括近年出版的《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作如是观。其实这种观念未必准确,也未必符合“演义”二字的初衷。……从元人平话的崇尚夸张,到罗贯中的“七分实事”;从章学诚的否定“虚实错杂”,到蔡东藩的“无一事无来历”;古代演义中虚实关系争论和发展的趋势,大致是小说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孝和忠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二者之间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老舍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塑造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三个兄弟的形象,阐释了自己的忠孝观:孝和忠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战争的异常状态下,当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可以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暂时消解,这是一种中庸的、体谅的忠孝观念。老舍这种体谅的忠孝观对中国当代和谐伦理文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哲学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儒家的世界观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儒家基本观念包括天父地母的宇宙观,体用不二的本体观,民胞物与的生态观,世界大同的未来观,修身俟命的宗教观以及中庸和合的和谐观等等。儒家的许多观念,在当今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仍不失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义”具有双重性质:一是为天下的“大义”;二是为个人的“小义”。前一性质促使刘备集团走向兴盛,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而后一性质却又促使其走向败落,最终归晋。  相似文献   

14.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汉魏六朝时期的世代簪缨泰山高门羊氏 ,不仅在政治舞台上颇有作为 ,而且族人之中诗书薪传、家学相承 ,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孕育出羊弼、羊祜、羊欣、羊士谔等对当时之学术宗教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本文从经学、文学、书法及宗教四个方面 ,对羊氏家族文化作一撮述 ,并试图从中探绎其文化特色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该文阐述了儒家精髓与现代荣辱观的关系,即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八荣八耻”又正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频频出现"叛逃",可分为见利忘义,受惩遭罚,择主事之,不得已而为之等。"叛逃"在道德阐释上虽与正统"忠义"观念相抵触,但在"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异常多变。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角色观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并受这种文化影响的。在传统文化视野中,教师角色具有“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社会地位、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普遍心态、“棍棒成才”的教学信念、“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也要进行现代转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汉纪》是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奉汉献帝之命而作。《汉纪》文虽简略,而论辩多美。荀悦在写作该书时非常重视史论的撰写,而“依经附圣”,以儒家正统思想作为评论的指导思想是其史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依经附圣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引用经文、经义或圣人言论。这与荀悦生活的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时代背景、他本人受到的儒学世家的濡染及其撰写《汉纪》的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一些学者认为《封神演义》宣传了儒家政治思想,典型说法是“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而此论说得尚不到位。从《列国志传》中有几处“革命”的词眼和文本中大量引用孟子“革命”话语的内证入手,结合“革命”的概念考辨,既不脱离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也不与现代语境中的“革命”涵义相冲突,论证作品蕴含和宣扬了儒家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