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林洁婷 《教育文汇》2004,(11):40-41
《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是继《李岚清教育访谈》后,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出的第二本书。这回.他谈的是音乐。  相似文献   

2.
齐心 《学习之友》2013,(7):11-11
那个下午,我坐在阳台的躺椅上,手执一本书,和阳光一起,静等黄昏的到来。耳边有音乐,是街边买来的iPod,随意一按,便是一首动听的歌。我听着,看着,舍不得起身,生怕一动,阳光就会不小心挪了脚走掉。让我沉浸其中,为书,为音乐,为阳光,也为心的停泊。真好!尤为那一首首歌,是谁人下载的呢,每一首都让人听得人心。主人是失恋了?故意丢掉它,让旁人来代她祭奠自己的爱恋?是有一个人,从我的青葱年月打马而来?要不他怎么知道这些歌里有着我青春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3.
我得到《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一书(以下简称《笔谈》)是2004年10月份。本书作者在《笔谈》的前言中提到写此书的愿望是“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但我读后感到,对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十分有意义。非一般的音乐家传略当今世界大作曲家、音乐家  相似文献   

4.
李岚清,国务院原副总理,现已退休20个月.离开领导岗位后的他,继<李岚清教育访谈论>一书后,又于2004年9月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并将两本书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2004年12月15日下午3时,中央国家机关女领导干部联谊活动在美术馆后街的康铭大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李岚清"音乐与人生"的讲座.  相似文献   

5.
李岚清,前国务院副总理,现已退休20个月。离开领导岗位后的他,继《李岚清教育访谈论》一书后,又于2004年9月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并将两本书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2004年12月15日下午3时,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联谊活动在美术馆后街的康铭大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李岚清的讲座"音乐与人生"。 那是一个可以容纳300多人的小礼堂,主席台前是一盆盆叶片肥厚青绿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老人,自78岁生日起,决定每天用一个小时学习音乐。人们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音乐呢?”他乐呵呵地回答:“我为现在的生活增加乐趣,也是为了将来真的卧床不起时不至于后悔呀。”  相似文献   

7.
《李岚清音乐笔谈》在2004年9月的教师节前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月就又开机重印了6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音乐人士谈论该书时指出,就音乐知识的普及性而言,它是很耐看的,但这不算是本专业书籍。《李岚清音乐笔谈》的责任编辑苏雨恒认为,普及性正是《李岚清音乐笔谈》的高明之处。“高就高在出书的动机。有些音乐书籍是很专业,更像专家的学术,很想让读者们都知道,可从普及性知识上下的功夫不够。李岚清同志一直就想写一本音乐普及性读物,为写这本书,他历时八年,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在材料的追根溯源上面。”在这本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他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奚芳  潘懿 《学前教育》2007,(2):34-34
幼儿园上课没有铃声提示,我常用的办法是用音乐提示孩子。可现在的孩子没那么乖。一次,音乐放了几分钟,孩子们毫不理会,还是没安静。我略作思考。就关了音乐说:“老师想和你们换个座位,你来坐老师的椅子,我坐你的小椅子。”大家静下来,看着我的脸色,瑞瑞问:“老师,这是批评还是表扬?”“你们说呢?”我不动声色,轻轻地问。小宝说:“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就是换了做小老师。”我顺着他的话说:“谁来和我换?”小宝马上举起小手。怕我看不见,手指头使劲伸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11.
苗荣焕 《成才之路》2012,(18):31-31
音乐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应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得以放松,从而缓解上主科时的压力。所以,我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开阔视野,使他的思想感情慢慢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一本名为《李岚清音乐笔谈》的书摆上了书店柜台。该书对欧洲50位经典作曲家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评价,处处渗透着作者聆听音乐的感悟,受到读者好评。3月22日、23日,李岚清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办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时,从这本书说起,让广大师生聆听了一场音乐与人生的交响诗。汇丰银行也招学音乐的"高素质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还不算高素质的知识分子。"李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快乐,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音乐的鼓舞。所以,音乐课应该是美好的,是一种享受,师生都应该是快乐的。我每次上完课都在反思:这节音乐课我觉得快乐吗?学生感到快乐了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个话题:你们知道为什么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为什么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超过一般学生水平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参与某种活动而培养的一种能力吧。有一句话就很好地阐述了参与的作用:“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课标中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这一理念,这就是说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如何上好课改后的音乐课?在一次课例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性,如何突出?只有充分利用作品的音乐要素!”是啊,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我们的音乐教学义怎能脱离音乐要素呢?何谓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经过反思和尝试.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学唱、学奏歌曲,欣赏、表演音乐,还足挖掘歌(乐)曲的内涵美,只要用准音乐要素,音乐课不但效率特别高,而且音乐特色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函授专科班的《音乐教学法》课堂上,有位来自某中学的女音乐教师非常认真地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你干脆别讲那么多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直接给我们介绍一种最有用的教学方法,岂不更好吗?”我微微一笑,对她说道:“你这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不过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呢?”学员答:“不知道。”这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了,可当时的情景却一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我老是在想几个问题:为什么总有部分音乐老师不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他们对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整体教学活动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17.
等待的魅力     
踏着鼓号声,我来到教室,只见晓正对着教音乐的路老师吼着:“我不想复习音乐,你管得着吗?”我知道晓的犟脾气,走近他,拍着他的肩膀问:“怎么回事?挺有个性的嘛!”路老师见了我这个班主任,就心急火燎地讲开了……  相似文献   

18.
设计背景: 一次音乐课上,我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曲艺晚会的资料片段,问了一些相关本土戏曲知识的问题,发现班上的学生竟然一题都答不上。我心里真的一阵揪心的痛,如果我们广州的孩子对我们本土的戏曲音乐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有谁可以传承我们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呢?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肩上的重任。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价值”、“弘扬民族音乐”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查笃撑-粤唱粤好听》这一主题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粤剧的知识,学习吹奏粤剧小曲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本土粤剧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本土戏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次音乐公 开课,音乐老师 在进行音乐的情 感体验训练时, 连续将华彦钧的 《二泉映月》播放 了三遍,到第三 遍时,竟然有为 数不少的同学掩 面低泣,久久沉 浸其中……为什 么一首没有唱词 的曲子竟有如此 的魔力呢?音乐 老师一语惊醒梦 中人,他说,乐曲 和语言一样都是  相似文献   

20.
构成音乐的元素很多,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音乐元素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调动他们主动感受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引子”,使音乐学习与熟知的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来源于生活,寻找什么样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音乐素材呢?电影音乐无疑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电影音乐,使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