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毕竟只是给教师提供了教学范例或样本,何况实验教师有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的权利,作为实验学校,也有编写校本教材的义务。所以教材的编排不是影响农村学校进行课改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实验教师要因地制宜地灵活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尤其是要鼓励开发适合农村教育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韩凌 《广东教育》2005,(4):26-27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甩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其实课程资源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很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软件等。  相似文献   

3.
彭鸿起 《甘肃教育》2011,(21):52-5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以教材为本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教学的素材,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部分教师已能够针对教材的不足,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教师们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然而,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7.
鲁新民 《中学文科》2006,(10):16-17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教教材”走向“用课程资源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课程资源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认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促使教师跳出教材局限,促进专业的发展,促使学生跃出课本、开阔视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资源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那种“先备教材,后教教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是教学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为教师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邱修庆  徐嫄 《广西教育》2007,(4B):18-19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强调课程与教师一体化,鼓励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学科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真正发挥教材给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本文就驾驭建构教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如下三方面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提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历史教师应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教材资源(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创造性地发掘和运用,以利于历史教学。世界史教材中有丰富的以英语表达的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好这部分资源,能较大地提高世界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健芬 《考试周刊》2009,(21):225-225
课程资源按不同的分类法可分成许多种,隐性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存在的一种隐性现实状态,不很明显地呈现出和语文课程的关系。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把注意力多放在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如:音乐、影视、民间诗词、民间习俗等,对于教师授课过程、学生学习的教材等往往忽视。实际上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树立新教材观,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急需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世平 《教师》2010,(6):102-102
新课程教材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通过对教材增补、删减、置换、重组、挖掘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编写的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题材课文在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部分。教师教学这类课文时有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缺乏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品德课历史题材课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发好教材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项。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图例、表格,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精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题材课文在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部分。教师教学这类课文时有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缺乏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品德课历史题材课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发好教材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项。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图例、表格,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精  相似文献   

15.
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提出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于是,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离教材之外,过早、过多、无限制地补充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这种降低和淡化教材使用,没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现象,实在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笔者以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为例,试说明教材中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和遗忘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开发语文教材资源,把学生个性化和所掌握的知识都转化为课程资源,促进师生间的资源共享。同时,教师既具有物质性课程资源,又具有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师本身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资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便使自身的课堂效果更佳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教材,结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体会教材所体现出的教学目标和编写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另一方面,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要求我们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于是我们要做到尊重教材而又不死扣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继而,课程专家对课程资源的内涵分不同角度描述,社会生活、技术资源、自然资源、校园资源、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氛围等等领域,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专家、特长才艺之士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人力资源,静态的教材教参、课外读物,动态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一切教育活动,都被描述为现存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师身在课程资源海洋中却常常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仅仅不胜枚举地描述存在各种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深入探讨怎样就地取材,盘活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一、增强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中小学校贯穿课改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教师们通常只知道教材、教参是课程资源,结果课程资源被严重窄化。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不再是教育专家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专利,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是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因此,结合对新教材使用推广的培训,我区组织基层中小学校长、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要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拓展课程开发的视野,建构和生成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