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侠与六朝诗歌任珲“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架”任侠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而侠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自司马迁把“儒墨皆排挤不载”的朱家、剧孟、郭解等“布衣之侠”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载入史册后,游侠形象就正式登上了文学殿堂.时至六朝,侠已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4.
英雄的意义     
20世纪的中国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种族危机和战争频仍、民生凋敝的个体危机,使发轫于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关于文学内部规律性的讨论,而被加进了很多时代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总结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乃是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学”。犤1犦“乱世天教重侠游”,在种族和个体的生存危机面前,侠文化对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张扬恰好与时代合拍,与萎靡、衰弱的儒家国民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久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中的侠文化被拿来赋予“新民强国”的民族任务,就不是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侠”考     
武侠小说的研究日渐深入,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考察“侠”的起源,且看下面两段文字: 研究“武侠”文学,应当搞清什么叫“侠”。这首先是个语言文字问题。《说文》: “侠,俜也。从人夹声。”段玉裁注说:“《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侠之大者为家为国,这是金庸先生对侠的解释。侠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最具有文学意味的形象之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该怎样解读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描述、赞美任侠形象,发掘、传扬任侠精神是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主体,本文基于对汉魏晋南北朝任侠形象发展历程的研究,试对其做出赏析。  相似文献   

9.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杨逵不仅是以《送报侠》而闻名的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其带有左翼色彩的文学理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深化,清晰地呈现出写实主义——文学大众化——草根文学的思考轨迹。杨逵在文学理论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体现了他放眼于台湾新文学运动整体构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看,《史记》都标志着侠精神表现的一个高峰。司马迁第一次对侠士已诺必诚、锐身赴难、羞伐其德等特征作了准确概括和高度评价。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明清武侠小说将侠精神表现推向又一个高峰,侠士特征也出现官侠合一和艺术化、理想化的新变化。通过考察可以认为:侠义精神贯注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侠士特征是随着古代社会的整合过程而变化的;侠文学使民众在得到情绪渲泄的同时又消弱了他们对现实的抗争意识;侠文学具有暴露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打小说”有质朴写法、虚幻写法、虚实结合三派写法。质朴写法与书场说书有紧密联系;虚幻写法主要是文人自由创作的产物,过分虚幻本质上违反中国武侠文学的文类规定性。虚实结合的写法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适应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其中虚实关系、虚实尺度的把握至今仍是难点。  相似文献   

12.
《夷坚志》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有许多侠义小说,这些小说多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演绎故事,塑造了女性侠、文人侠、士子侠、市井侠等类型众多的侠义之士,他们的侠举义行不局限于为市井细民打抱不平,有时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融入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从中可以看到,宋人的侠观念更宽泛了,侠内涵更丰富了,侠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如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108-111
“武”作为武侠小说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始终伴随着港台武侠小说的发展,成为武侠小说家塑造江湖世界、吸引读者眼球的手段,而“武”的描写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武功、武学、武道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骑士文学也被称为“侠士”文学,但二者的“侠”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武侠游离于社会边缘,以侠义和自由作为精神内核,在这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以构成完整人格;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相似文献   

15.
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侠女坚韧、智慧、仗义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唐代侠女的形象嬗变。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更多地展现了无奈、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唐代侠女所没有的妇德意识。宋元之际的民族战乱、道教法术的兴盛以及文人们由雅入俗的审美观念,又使得宋元侠女既有志怪遗风又裹挟着人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侠客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是侠客精神的载体。司马迁《史记》中描写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在我国的侠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侠客们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和潇洒磊落的行事方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盛行的养士风气有关,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性格和遭遇的隐现。《史记》对侠客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的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普世价值。从无限自由与有限自由的区分中可以界定出适用于本文的最低底限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对自由的诉求退居精神想象的层面,1945.8—1949.10间部分文艺作者的创作取向、生存状态暗合消极自由。《大公报》(星期文艺)、《文学杂志》、《观察》(文艺副刊)、《中国新诗》等独立报刊为自由主义文学理想提供了物质载体。理念反映到文学上,即变成对艺术趣味的保守与对良心体系的追问。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复杂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自由主义文学有自己的艺术趣味,但不具传承优势。《文学杂志》、《大公报》等报刊先后停刊,自由主义文学载体消亡,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文学人士或留或去。大同世界乌托邦理想的诱惑、单一哲学前提的确立、文艺志趣的严重分歧、文艺及其他计划制度的强力介入、作者内心的犹疑恐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前提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自由主义文学良心体系中的自我承担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不能论定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转投陈许节度使也不意味是"弃暗投明"。小说的主题是以侠及刺客与神仙的对比来表现神仙的美好,劝人修仙学道;其思想价值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侠士的人生历程,尤其反映了侠的悲剧性命运和揭示了侠士褪变的重要原因;揭示了侠与刺客的联系与本质区别,为人们认识何者为侠,何者为刺客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判别尺度。  相似文献   

19.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郭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浩群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27-29,33
郭靖是大巧若拙的,尽管他有点木讷,可他很有智慧。经过苦苦思索,郭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郭靖把侠的精神提升到为国为民层面上来了,他悲天悯人,心怀天下苍生,这是他成为一代大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