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鲁迅及其追随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因此化批判与乡土化的展示是2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30年代,化批判仍是3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化内涵的活水。进入40年代之后,侵略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而特殊的化背景和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2.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4.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学研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也肩负着让人成人的重任,换言之,乡村教育学本身作为一门“人学”,是直面乡村民众的,只有扎根乡土语境,才能体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继而打造符合乡土的在地化教育学实践。由此,构建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结合的乡村教育学,即是以批判眼光审思乡村教育发展,让乡村教育学突破“城本位”教育发展的桎梏,把乡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让乡村教育真正走向形下的具体实践。进言之,以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统整的乡村教育学,真正构建了由上及下、由理论到实践的教育学探讨,也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教育的教育学特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碰撞、对峙和冲突中 ,2 0世纪 3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取向呈多元化态势。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精神仍有所延续 ,左翼作家又着力发掘、张扬了农民身上的反抗、革命等肯定性因素 ,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则表现出对淳朴宁静的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8.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与其描写对象之间有丰富的精神联系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既包含理性的批判又有情感的怀恋,大多是批判与怀恋交织.其中乡土写实的一脉,到三十年代发展成左翼文学一派,代表作家有张天翼、茅盾、昊组湘、沙汀、艾芜等.而另一批作家却表现了一种复杂·心态.即将对农村落后文化的批判和乡村纯朴民情的礼赞交织在一起.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等,到三十年代发展为"京派文学".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伯明翰学派文化批评理论洞察话语实践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运作,也体察结构性宰制和主体性协商与逆反之间的张力。从文化批评视角考察体裁分析三大流派:悉尼学派具有语言分析的优势,但需配合文化批评的"理论优势"对生活政治性地介入;专门用途英语学派着重语篇目的、功能的解读,也日益重视引入社会批判的维度;新修辞学派关注业务性语篇的写作,弱化了文化批评的立场。传统语言学强调真理性和规约性的逻辑,文化批评则秉持建构性与主体性的旨向。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早年有过政治追求,但在其中青年时期因为时代原因没能参与实际政治工作.金庸后来把他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武侠小说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小说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揭示,对起义目的与手段异化的痛心与警觉,对文革荒诞的批判,对无谓冲突的感慨,对由仇恨走向和解的呼唤等内容.金庸小说的政治意蕴加强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于巴金小说研究领域的方法主要有:资料的收集整理、政治批评、传记研究、文化研究、艺术批评等。近二十年来,巴金小说研究在创作主体美学思想研究、文化批评、艺术的审美批评及读者接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将巴金文本放置于最初的语境中,进一步开展对巴金主体思想及巴金的时代意义、文化意义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对巴金小说的诗学研究是我们目前仍需努力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苏共二十二大提出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有关论述,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苏联出现了“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它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同时又对照国内的情况,这种比照的结果,就是认为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大过渡”的论断,使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起来。此外,对苏联文化领域过分严重的估计又导致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过火的批判。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便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实验.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漫长而坎坷,如何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是几代人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运动形式的考察,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三段式"盘旋运动规律.据此规律进一步论证了当代文化建设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应有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知识分子视角中"文革"题材小说为再解读对象,试图发掘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这些在思想解放背景下的反思文学的优秀文本,普遍呈现出对一系列整体概念的"母与子"式的情感模式和与传统文化难以剥离的文化原型。这种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在当时却成为知识分子所能寻找到的合法有效的政治批判资源,对它们的理想化的理解与信仰也是对文革极端荒谬的政治面貌的映照。  相似文献   

18.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海外华文文学"有多种落实到创作主体和特征的概念解释。但在"以海外华人作家为主体、华文写作为方式"的定性之外,乡土题材能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题材的一个方面,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无论如何,乡土题材在海外作家笔下,都必定会带有本土语境之外强烈的特殊性:"海外"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观,在脱离"纯粹"的集体记忆之外,还多了一层现代性的文化迷思,充满历史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而异域"他者"的时空条件也为他们创造了自如的表达环境,但这又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居住国身份认定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媚俗色彩①[1]1。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视角,则深刻地投射出海外华文领域对"文革"记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20.
参照中外文学理论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把文学批评关注焦点的变化,看作是范式不断转化的结果。纵观内蒙古当代小说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作者中心范式、世界中心范式是构成批评文本的主要范式,具体表现为对作品不同层面的社会认识、道德教化、意识形态、人生价值、民族意识、性别意识等方面的鉴赏与批评。借鉴西方"文化研究"范式,内蒙古自治区当代小说批评亦有相当数量的上乘之作,文化研究范式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视角。"读者中心"范式和新兴的"生态美学"视角在内蒙古小说批评中都是缺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