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在历史的流传中散发着马山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三声部民歌为代表的马山壮族山歌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其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未来如何保护马山壮族山歌,使得其在未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山壮族民歌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调查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以期为未来马山壮族山歌的发展提供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论宜州山歌文化与新型歌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伍枝 《广西教育》2014,(26):20-21
以宜州壮族民间文化为例,探讨壮族文化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提出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农星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04+206-204,206
壮族山歌不但是壮族人民广为传唱、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民歌,也因其旋律优美、艺术性高、受众广而受到全国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本文探讨了壮族山歌纳入民族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举措,旨在通过音乐教育传承该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壮族山歌,丰富音乐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具体表现在语言、山歌、民俗文化等方面.壮族人民在语言计数和度量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包括基数词、序数词的表示,度量衡单位、货币单位及天然单位等量词的表示.山歌是壮族人民用以表达情感的传统歌谣,壮族的山歌中渗入数学元素,使得山歌韵味无穷,情趣盎然.壮锦和绣球是广西壮族刺绣传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其图案的结构主要由几何线条或几何图形构成,制作工艺也运用了数学思想及方法.研究壮族的传统数学文化对壮族文明史及壮族地区数学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壮族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文化的传统生境已然嬗变,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经消解,山歌传承现状和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壮族,自古便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广南壮乡人自小便在歌的海洋中熏陶,一场场对歌赛,一页页歌书,记录了壮乡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歌书是壮族山歌史的写照,也是壮族山歌传承的纽带。本文以广南壮乡"八宝歌书"上的壮族山歌为例,着重探讨壮族山歌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8.
曾艳 《海外英语》2023,(7):15-17
壮族山歌中自由语气词极为显眼,其数量丰富,使用频繁。可以说,自由语气词是壮族山歌的显著特征,也是其民族风情的重要表达方式,但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有关壮族山歌中自由语气词的英译技巧。研究者通过英汉语气系统的对比研究,提出省译、合译、转换三种自由语气词英译技巧,力求体现壮族山歌的音律美和韵律美,保留壮族山歌浓厚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9.
黄敏珍 《广西教育》2013,(35):42-43
以南宁市隆安县为例,阐述壮族山歌文化的特点,并从将歌圩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山歌文化旅游品牌两方面探讨壮族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的山歌种类繁多,意境深邃,形式多样,有超高独特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兼具有文化价值和生产价值。在广西百色一带,壮族人民仍然保存着壮族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百色市壮族山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本文阐述了广西百色壮族山歌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山歌是中国壮族文化的精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山歌经受住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壮族山歌的内容广泛,其中大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近些年所推崇的生态美学理念有诸多相通之处。生态美学中提倡的和谐性、生命性、共生性的生态理念都蕴含于山歌之中,体现出超凡的生态美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4.
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我国"彩调之乡"。宜州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电影《刘三姐》就是以宜州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雏形而创作完成的。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宜州彩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歌是壮族人民倾诉心声、传情表意的特殊交往方式。可以说,山歌是壮族地区一种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们将这笔精神财富作为教育资源.实施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对广西壮族山歌属性分析、土壤现状、保护措施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壮族山歌的发展困境,为创新广西壮族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与参照。  相似文献   

17.
壮族山歌文化蕴含着养分,在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平等观等方面的育人素材十分丰富,将壮族山歌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为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山歌文化是壮族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广西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通过考察历史上广西壮族山歌的禁毁和恢复过程,总结出歌手、歌本和歌圩是其关键的传播要素,是当代政府扶持山歌文化传播的三个着力点.同时在网络草根文化潮流的背景下分析了这些要素在当代民间的演变和发展的三个新趋势:歌手年轻化,身份多样化;山歌文本音像化,传输数码化;歌圩虚拟化,时空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谣有云:“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说的就是广西宜州--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历史,这里山川秀丽,洞穴幽深,民风民俗奇异多彩。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咽喉要道,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宜州文化积淀厚重,向来人文荟萃。北宋三元及第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就出生于宜州;另一北宋参知政事赵抃曾在宜州任通判,赵抃还是禅宗云门宗重要传人,终日在宜州香山寺给诸生讲身心性命之学,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谪宜州时,就在此地传播中原文化。最后殁于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