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教材中《滕王阁序》是“天才诗人”王勃的传世名篇,后代公认的千古佳作。诚如杜甫所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悠悠千载,斯人已逝,大浪淘沙,其文不灭,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四美具、二难并”乃是本文的精美之处。四美者,语言美、韵律美、绘画美、境界美;二难者,写景难而能穷形尽妙,抒情难而能跌宕起伏。美文就应“美”教,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我将目标定位在美感教学上,运用读、译、绘、悟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想象思维,充分感受文章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  相似文献   

2.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3.
邱凤春 《山东教育》2005,(10):23-23
《荷花》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经典美文,按照闻花香——看花多——赞花美——变花舞的描述顺序,把荷花写得生动异常,情趣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荷花的赞美之情。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评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荷花的形象与生命之美,是突破重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教材中《滕王阁序》是“天才诗人”王勃的传世名篇,后代公认的千古佳作。诚如杜甫所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悠悠千载,斯人已逝,大浪淘沙,其文不灭,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四美具、二难并”乃是本文的精美之处。四美者,语言美、韵律美、绘画美、境界美;二难者,写景难而能穷形尽妙,抒情难而能跌宕起伏。美文就应“美”教,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我将目标定位在美感教学上,运用读、译、绘、悟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想象思维,充分感受文章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创…  相似文献   

5.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物质之桥,无论铺设得多么宏伟,宽度与长度都是有限的,而语言之桥却可以无限扩展其长度与宽度。在世界众多的语言桥梁中,汉语之桥应当是比较宏伟的一座。” ——许嘉璐“汉语桥”繁花似锦,笑语欢歌,2002年8月15日,是夜星光璀璨。“黄昏滋润了远古草木的芬芳,渭水弥漫出苍颉文字深藏的期望……波音鸟瞰着郑和开辟的航向,编钟回荡着圣人朴素的思想”,当雄浑壮美的《中国意象》主题曲在中央电视台响起,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徐徐拉开了帷幕。在本国预赛中脱颖而出的来自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加拿大、美…  相似文献   

7.
济慈主张“想象即真实,即美”。在《希腊古瓮颂》中,他借着想象,展开了诗心与古瓮的对话,化美为媚,“复活”并“创造”了具有永恒意味的“希腊古瓮之美”。《希腊古瓮颂》很好地体现了济慈“元原则、无道德观念、无自我”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8.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幼儿在做建筑游戏,在玩水、玩泥沙以及制作一些玩具时,就能认识各种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要活动,而且要想象,所以游戏又能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游戏中的想象就是“假装”.完全真实的事物或活动并不被幼儿当游戏玩。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假装…  相似文献   

9.
(课前播放吴冠中简介及其作品视频短片.) 一、感知“桥之美”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共同进行一次寻美之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的小品文——《桥之美》.这节课,我们先来一个基础知识抢答赛.第一个环节是读出加点字的读音. (师屏显生字词,指导学生认读识记.)  相似文献   

10.
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次之。道家理解理解的“真”倾向于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与主观想象之“真”似乎无关。道家理解理解的“善”和“美”则是从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中引出。道家审美观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一、体会文本之“美”,充分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表演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培养幼儿想象、创造及口语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说到发展幼儿想象力,我们在指导表演游戏时,往往会引导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以及对文学作品理解得不够深入等原因,往往会造成幼儿想象不着边际,甚至“跑题”,从而导致幼儿在表演时出现盲目的不合理的再创造行为。如何在表演游戏中克服这一问题,给幼儿指明想象的方向,使他们能恰如其分地想象,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呢?针对这一问题,我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证明,教师以启发提问…  相似文献   

13.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化教学是指达到审美水平的教学。是在达到目的型、伦理型教学意义以后的又一新的理想追求。本从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结成的“关系”三个要素来分析,进一步阐明教的典型形式——表演,学的典型形式——自由游戏。教学互动之美——对话。这三种典型形式。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筝三题     
这是文学独具有的魅力。想象之翅从幽暗的谷底飞升之后.左翼凭着情感的力量.右翼凭着智性的唆现——譬如比喻兼通感的奇崛:筝声带着禅境在悲伤中的怜悯,如青于蓝中,如冰在水中”;譬如对偶还挟着哲思的美:“古筝,我不堪忍受它存在的真实.但无法拒绝它存在的真实”;譬如要隔着时间、空间,隔着梦倾听的唯美……它究竟能飞多久.飞多远——想象之翅复活的愉悦.是当它飞行时带给被心灵漠然或忘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林晓纯  赵鑫 《知识文库》2023,(24):36-39
<正>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国家层面也对博物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是“审美教育”,需要通过“游戏”来实现完满的人性。这与博物馆儿童美育是相合宜的,因此,将游戏融入博物馆的儿童美育中,博物馆给儿童提供自由游戏的空间,游戏则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本文中,笔者还列举了一些国内博物馆对博物馆美育的探索,进一步阐述游戏在博物馆美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中小说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若能在小说阅读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就能使学生昂扬起生命的激情,在文学殿堂中自由翱翔,充分体会小说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艺术美,实现“三个转化”,即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幼儿在户外游戏时喜欢玩平衡台,有些幼儿会自主地将平衡台拼成一座“桥”,从“桥”上走来走去,但由于合作意识不强,常常因为谁先过桥、怎么拼桥等问题闹得不欢而散。为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一健康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刘豫东 《山东教育》2004,(26):44-45
中国画的艺术与西方写实的油画相比,它所追求的是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讲究留有一定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艺术领域中我们欣赏“空白”的意犹未尽之美,在教学艺术中同样也有“空白”之美。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再力图将45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教师的“讲”大为减少,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课堂中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解释,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