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中央广播事业局曾对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阶段的历史作过比较详尽的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访问了参加筹建延安台的部分老同志,查阅了四十年代初期的有关革命报刊和档案材料,并且考察了当年延安台的旧址。调查研究结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开始于1940年春天,首次播音的时间是1940年12月30日。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调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做播音工作的。当时播音室和发射台在延安城西北十几里路处的裴庄。播音员有孟启予、于一同志和我。我调到广播电台不久,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全面内战就爆发了。广播电台担负着向围民党统治区人民和国民党军队的宣传任务。工作紧张,繁重。九月,为了加强广播工作,播音室和发射台都搬到了离编辑部较近的文化沟。同时又调来一位播音员——杨慧琳同志。  相似文献   

4.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最近约请革命战争年代的广播工作人员和当年收听解放区广播的一些积极听众,撰写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人民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  相似文献   

5.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6.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创办新华广播电台算起,迄今整60年。这60年间,一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辉煌,值得热烈祝贺。 我同广播事业结缘,也是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时期开始。那时我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同新华社的同志同住在延安城东门外的清凉山上。当时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报和社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同志创作了一首“台歌”——《XNCR之歌》。当年,这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延安王皮湾的上空,鼓舞着广播战士排除万难,艰苦创业。今天,这首歌对年轻的广播工作者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为了弘扬延安精神,向广播界的前辈们学习,我受《视听界》编辑部委托.专程去北京寻访这首歌的词、谱及其作者。  相似文献   

10.
康庄 《今传媒》2011,19(1):71-72
本文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发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建成以及工作和贡献进行了研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距离延安城以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开始第一次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台、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出色地进行宣传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无线电广播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庞亮 《中国广播》2007,(1):31-33
2006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6周年纪念日。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电系统的许多同志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都要抽时间到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去瞻仰“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参观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的旧址——两孔石窑洞,从中感受延安广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发扬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努力办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40年了。开播的时候,它只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一个节目——英语广播节目。当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是按照经过我党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树立起来的作风和传统进行工作的。对外广播从开始起也是按照这种作风和传统进行工作的。这种作风和传统,后来我们把它叫做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有丰富内容的。建国以来,有很多同志论述过。我觉得李维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1943年1月,在延安,我从中央研究院调到了解放日报社。这是我做新闻工作的开始。解放日报社在延安有名的清凉山上。清凉山靠近延安城,在城的东北角,中间隔着延河,它就在延河之滨。在这座山头上还有新华社。我一到清凉山,就听说新华社每天除了发文字广播,还有口头广播,口头广播的电台叫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台是在1940年底建成的。当时延安遭到日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全国广播同仁齐聚一堂,共叙广播深情,共谋发展大计,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发祥地延安的广播人,我备感荣幸,无比自豪。六十九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王皮湾村的石窑洞里传出震惊世界、响彻神州的第一声。从此,革命圣地延安上空这道红色的电波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鼓舞士气的号角、教育人民的法宝、打击敌人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开始已经走过了65年的历程,经过了几个语言发展阶段.业界有些人士认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从"新华体"变成了"谈话体".  相似文献   

16.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十分关心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领导了人民军队中最早的无线电通信工作,为建立红色广播电台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后,他重视运用广播作为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打击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主持制定  相似文献   

17.
我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叫他大哥,事实上之前我都喜欢叫他大叔(黑马大叔),事实上这个称号是跟着其他人才开始叫的,但是每一趟我们见面或许在电话甚至是短信,我都称他为大哥。甭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小,估计他比我年轻几岁吧,但是他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创意人,所以,称他大哥让我感觉舒服很多。(回忆13年前也就是1996年,当年嘎纳广告节主席首次来中国访问,我很幸运的第二次作为华人评委的身份,陪同嘎纳广告节主席罗杰先生到广州拜会当地的广告创意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我记不起  相似文献   

18.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五十周年的前夕,我和杨捷同志受延安报社派遣,进行了一次长征采访。沿途经历,对我这个新闻战线上的“新兵”来说,感受确实是很多的。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这次活动中的一些教训。(一) 沿当年红军长征路采访,我们是从甘肃省会宁县开始的。到达会宁时,正是红花绿叶、流火七月的时节。很少出远门的我,在当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这块光荣的土地上采访,既感到新鲜,又感到荣幸。最初几天,我们参观了会师  相似文献   

20.
敬爱的左漠野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这些曾长期在他领导下工作学习的同志,无不为痛失这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而感到无限悲伤。当年,漠野同志从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调回延安,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之后不久,便成为我国国际广播的创办人和主持者之一。从此,5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广播电视战线。他为党的宣传工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开放所作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我是50年代后期认识漠野同志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70年代末起,就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的道德、思想、文章,给我的感召和教育很深很深。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