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是社会主义进行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必然面临着改革主体和改革动力选择问题。习总书记改革主体动力方法论是围绕"揭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改革观的发展创新,探索改革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和动力作用的现实路径"的研究目标,按照"一条主线、两个维度、四大内容"的研究思路,从"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怎么依靠"的逻辑主线出发,提炼出"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两个关键维度,进而细化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思想相统一"四大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实践主体、接受主体、创新主体、评价和检验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科学分析人民群众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科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当前人民享受社会福利不足,加之权利意识增强,对社会公正的渴望高涨,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诉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诉求要从实现进程、需求层次和参与主体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能解除旧体制对劳动者的束缚,确立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革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力。为此,在改革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起点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即执政一切为了人民、执政紧紧依靠人民、执政成效由人民评判,这是对中国特色"执政为民"理念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展,与西方宪政观在理论基础、出发点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依归,其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评判主体。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针对"改革主体"的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人民是改革主体的内涵界定,主体的定位、定位的依据,主体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实现途径等,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学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着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平衡、缺乏创新性成果等问题。今后,要继续以党政方针政策为基础,贯彻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对"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专题研究和系统研究,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人民的构成,论述了人民主体的主要内涵——人民是实践主体与人民是价值主体,揭示了人民主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表明了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人民主体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邓小平管理改革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改革思想。在管理改革中,邓小平坚持人的解放,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摆到突出位置,明确了管理目标;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以单一主体为特征的"主体—客体"结构理论诠释执政实践,难以准确地揭示执政主体的内在差别和全面反映执政主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以"执政主体—执政客体—执政主体"的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基本结构,才能够凸显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执政实践主体的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党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全面反映执政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揭示执政实践发展的完整的动力机制,为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社会的政治体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一直被马克思主义者推崇和使用,在中国更是踵事增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主体地位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优秀历史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明确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路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是权力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和人民是评价主体四个方向为指向标,在实践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要筑牢人民权力主体地位,发展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价值主体地位,让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全体人民;发展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实践指向;落实人民的评价主体地位,坚守“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