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艺术中的千手观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生保  谢静 《寻根》2005,(4):4-15
今年春节晚会上,中国残疾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精美绝伦,感动着全国亿万观众。近来人们纷纷谈论着《千手观音》和那21位坚强、美丽的聋哑演员。而《千手观音》究竟原于哪里?千手观音究竟在佛教艺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笔者满怀对《千手观音》的敬佩之情,写下此文,让广大读者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记者:油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您如何看中国油画在当下国际艺术中的位置?丁一林: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国艺术整体面貌的话,可以说中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于国际上最具包容性、最活跃的状态。古典油画、传统国画、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各个门类齐头并进,这在世界各国中应该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应该说这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开放的文化政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研究它、守护它,使它的精神魅力更出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这个精神家园呢?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没有时间性,然而,艺术审美的标准却不断地在变化;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不分地域,然而,艺术的具体载体即表现形式却有着此地、彼地的特色。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交流和融合,而不是抉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独树一帜,攀登到艺术的高峰。2002年8月22日至9月1日,在中国福建惠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体现。该届艺术节的主题“传统艺术与当代实验”,旨在使中国艺术借助传统走向现代,脱离艺术地区化、局部化的藩篱,在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别具一格的艺术见解,以及艺术形式的巧妙运用。美术史上凡能登堂入室的作品必定是独特的。如莫奈的作品离不开光与色的绚丽对比和短笔触的娴熟运用;而高更的作品则以平面化造型和浓艳色彩见长……因而,对艺术独特魅力的追求成为每位有抱负艺术家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各国外来文化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民众。请您谈谈传统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怎样保持民族特色及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王允亮 《寻根》2006,(3):34-38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都是在中国学术界享誉已久的著作.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他自己也有一种勇猛无畏的性格和作风,这种性格和作风既是徐先生为人处世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彰显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戏曲、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还是新创歌曲,都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却能在各种的曲调中尽情释放。由于受地方曲种方言的影响,各地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戏剧和戏曲音乐均有自己的基本观众群体,要在全国推广某一曲种肯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谱写成戏歌,在歌曲里引进各种戏曲音乐元素,可以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民族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歌曲创作中吸收戏曲元素而形成的戏歌,是戏曲艺术流行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有益探索,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品种,创新地方特色艺术,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艺术特性,才能使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导演学博士王晓鹰。记者:你是中国首位导演艺术专业的博士,请向本刊读者谈谈你数十年来艺术探索的感受。王晓鹰:对于戏剧艺术,如果说我多少有点儿天分的话,这与我出身于戏剧家庭有关。我在戏剧学院读书时,恰值中国戏剧面临危机,使当时的我有种强烈的抱负和责任感。毕业时,我们那届学生踌躇满志。如果说我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戏剧学院的教育至关重要;而读徐晓钟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无疑是一种艺术清寒的享受。我发现,自己的艺术视野逐渐开阔,便有了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始自那…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考验着一切艺术形式,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陷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有其未来?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可谓中国艺术界、尤其当代艺术意气风发的一年,不论艺术展览抑或艺术市场方面,中国在国际艺坛都占有一席之地,随着艺术市场的持续升温,国际目光纷纷转向亚洲并延伸至中东。曾有国际艺术媒体指出,“很显然,当今世界的重要艺术影响来自广泛的亚太地区——从土耳其到汤加。这片区域的国家包括印度、俄罗斯、中国、日本、澳洲、巴基斯坦、韩国、印尼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都为世界提供了令人眩目的、意料之外的艺术。”身陷中国当代艺术的迷雾之中,除了令人眩目、出乎意料的不断攀升的价格之外,更多的是市场背后的戏剧性及不可思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高峰 《寻根》2012,(4):88-90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寺庙建筑史上,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08,(11):91-91
公共艺术在我国台湾省,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各地都有不少民众熟知的公共艺术作品。然而,究竟什么是公共艺术?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在台湾省的发展过程及其利害得失又是如何?公共艺术的问题很多。总之,我们常常只在拼命“设置”公共艺术,却很少对之检讨和反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汉画学是敦煌学以外的又一门大学问。汉画有文褒的内涵,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艺术类别,更是一门学科。我们由美术样式而结识它,进一步了解其丰富的内容;然后从中认识中国本土文化或固有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历史传统,是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金色时节你唱着秋日的晚歌以东方女性特有的魅力款款走向维也纳走向贝尔格莱德在涨潮般喧哗的掌声中把童年播种的梦想收获你清澈的目光穿过瀑布般流泻的天幕触摸古典而华丽的音符舒展夜莺般的歌喉一次次点燃《乡村骑士》的激情以及《蝴蝶夫人》的浪漫你让生命在音乐的江河里漂泊"你用心灵唱歌是艺术女神垂青的女儿你视成功为过眼云烟于沉思中使自我不断升华你深深懂得——用一生的挚爱拥抱音乐青春就永远不会沦落艺术档案:沈娜,197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93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1997至1998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进修班,…  相似文献   

17.
曹鹏 《世界文化》2011,(1):58-61
造型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象或抽象、写实与写意。中国工艺精神的核心就是写意、追求的精神与情调、境界的抒发,而不是具体的描摹、再现。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书法,雕塑、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中。陶瓷美术也是如此,而是陶瓷艺术的百花园里,钧瓷最符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而刘福安先生的作品正是极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8,(9):91-91
公共艺术在我国台湾省,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各地都有不少民众熟知的公共艺术作品。然而,究竟什么是公共艺术?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在台湾省的发展过程及其利害得失又是如何?公共艺术的问题很多。总之,我们常常只在拼命“设置”公共艺术,却很少对之检讨和反省。本书所论皆为台湾省公共艺术多年来遭遇的切身问题,有批评,有建言,既是进一步认识公共艺术、也是进一步策划公共艺术的重要参考手册。  相似文献   

19.
提及瓷器,人们便会想到中国。那流光溢彩的各类青花瓷、釉里红瓷、粉彩瓷、珐琅彩瓷……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见证了中国制瓷历史的辉煌与灿烂。泥与火的交融,锻造了世上独一无二、颇具神奇魅力和传奇色彩的艺术珍品——瓷器。当人的肌肤与之亲触时,瓷器温润的质感、剔透的光泽令人感恩上天给予中国的神奇馈赠,瓷器是高贵神性的人间奇迹。从远古原始陶盆的粗犷稚拙,到宋元瓷器的细腻精致,再到明末清初外销瓷器的丰富华美,中国瓷器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6月7~9日,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预展的现场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劳动者,云集其绿园城堡和军械库,在“赶”这两年一次的世界当代艺术大“庙会”。此期间,笔者遇到的中国艺术界同仁比在北京任何一场艺术活动开幕式都要多得多。地中海的阳光倾泻在威尼斯这座日渐下沉的岛市,而艺术此时则成为一道多出的风景。各国艺术劳动者混迹于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