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朴是沈从文人生与艺术的最终价值与审美取向,夫人张兆和则是素朴人格的完全体现者,在漫长历程中给予沈从文生命与创作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一贯自称是永远的乡下人,甚至在向张兆和求爱时也诗意地表达“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心有灵犀地给他回了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弄得发报员好生奇怪,猜不出是什么暗号。这不是一般的乡下人的爱情,这简直是乡下的诗人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正>沈从文多次自称“乡下人”。甚至在任教于胡适之当校长的中国公学时为追求后来的夫人张兆和也这么自白。据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回忆,在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以后,沈从文曾函请二姐允和征询爸爸的意见,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允和在她爸爸点头以后,给沈从文拍的电报,也正借用了他的自称,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相似文献   

4.
素朴是沈从文人生与艺术的最终价值与审美取向,夫人张兆和则是素朴人体的完全体现者,在漫长历程中给予沈从文生命与创作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夏真 《教育》2011,(18):58-58
<正>"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情书在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中,这是最动人心魄的一个美丽句子。因为这句深婉有风致的情话,我曾相信了爱情的纯美,誓言的忠贞,水会流走云会散去,而所爱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6.
凤凰行     
恋上凤凰,是因为沈从文温馨而质朴的文字,他与张兆和的旷古奇恋;再加上艾藜那老头儿的怂恿:“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个是湖南凤凰,第二个是福建长汀。”于是,凤凰便时时刻刻在我梦中了。  相似文献   

7.
1931年夏,沈从文一个从四围是山的小乡城来到三面环海的青岛的"乡下人",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执教到1933年夏。在青岛"看了三年海"的沈从文,其小说创作步入高峰期,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张兆和确定终身,赴济南为挚友徐志摩送葬,撰文悼念已故的胡也频,声援被捕的丁玲,并与巴金、卞之琳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也"伤害了一些人的尊严",导致此后与几个友人失和、交恶。青岛时期的沈从文抽象而又现实,青岛影响了他一生的长远感情,及至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湘西的儿子。1902年,沈从文生于湖南风凰县。1922年,他离开湘西,到北京、上海追寻五四思潮。1934年1月,得知母亲病重,沈从文回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探望。临行前,他和新婚的妻子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记下沿途见闻。这些书信,在沈从文回北京后,加工整理组成比较完整的篇章,自4月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36年结集出版了《湘行散记》。1992年,张兆和在沈从文去世之后,将部分幸存的50多年前的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合集为《湘行集》出版。  相似文献   

9.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他的乡村与都市系列小说,还是他的散文,都存在大量的血缘亲情叙事。血缘亲情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走向与抉择,体现出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沈从文人格与创作和水的关系,认为沈从文不仅人格中具有水的特性--柔弱顺从却可以冲击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而且他的创作多抒写河上、水边的人生,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又如涓涓细流般淳厚、绵长.  相似文献   

12.
爱是艰难的     
沈从文第一眼见到张兆和时,惊她为天人。随后展开疯狂进攻,激烈时,甚至扬言要自杀。堂堂一大才子,在爱情面前,完全没了自我。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张兆和追到手。得知这结局的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早期散文中充溢着轻松愉快的谐趣,这一点可以从语言、修辞、文体等方面明显的看出来。沈从文散文的谐趣中不仅常常带有讽刺色彩,还熔铸了他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这既与沈从文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性情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从沈从文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对湘西文化的迷恋。然而随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创作逐渐达到艺术的顶峰。文章试图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入手,分析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学角度对沈从文的创作从创作主体到创作实践进行阐释。认为正是沈从文在社会(主要是北京)遭到的拒绝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初期的感伤/回忆创作模式;在摆脱自卑的重负和与城市搏斗的过程中,他创作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形成嘲讽/抒情创作模式;不经意间的成功使自己获得了自尊,达到了生命中的“高峰体验”,进而达到超越自卑的境界,于是,白描/写实创作模式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20.
早期经验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沈从文早期经验中的感觉印象和深刻心理体验以及由这两方面所形成的忧郁自卑的心理模式对他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