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05,(4):80-80
本刊讯“北京电台数字广播节目试播暨‘中国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产业联盟’筹备新闻发布会”3月28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发布会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汪良台长宣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数字音频广播4月18日开始试播,届时一套由北京音乐广播制作的“世界音乐”节目将给广播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4.
王龙  晏茂愚 《河北广播》2005,(C00):31-34
处在改革、调整中的中国传媒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不论哪种媒体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首当其冲。电视的冲击,网络的挤占,报纸的夹击,广播“四面楚歌”,危机重重。于是,有人预言,广播的日子长不了。应该承认,作为大众传媒工具的广播,有其弱势的一面,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播的“弱势”因素更加凸显。可是,广播又有它不可替代的一面。当今世界,广播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壮大,仍以其独特的传播效能,在传媒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四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几乎都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的“小喇叭”节目,当时大家都很不满足:为什么“小喇叭”只能在每天的特定时间广播?为什么“小喇叭”里老是那几个人的声音?而今,他们突然发现,通过网络,自己也能当小喇叭,向世界大声广播。  相似文献   

6.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广播文化正在形成、发展。广播突出的特点是声音。由声音而带来了自己的优势——传播快、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播除语言外,还有音乐和音响。音乐在文艺节目中是大量的,在新闻、专题性节目中也经常使用,如配乐节目、节目间奏等。音乐本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如果音乐运用到广播中,应该叫广播音乐。“广播音乐”有音乐艺术的结合,但又不是生硬的拼凑和填充,它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可循。一般地讲,广播音乐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了从广播中播放出来的一切音乐。广播音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整的器乐、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要通过广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来播放,这就有别于舞台演出。这一类包括音乐会实况、综合文艺节目和中外音乐名作配以介绍和解说的节目。另一类是广播剧和通讯、散文、小说、诗歌等中的配乐。这种音乐是作为听觉艺术的一个表现手段出现的。这一类的音乐创作、选择与应用,又不同于一般音乐的许多特点和规律。笔者在这里想谈一谈这一类音乐在广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广播音乐为广播撑起一片蓝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新世纪 ,面临严峻挑战的广播业还有没有生命力?广播音乐如何进一步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人类文明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从事广播音乐工作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使命。多媒体时代 ,广播音乐生机无限曾有人认为 ,50年代是广播的全盛时期 ,而今面对各种传媒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随着报纸时效性的不断增强 ,电视业的迅猛发展 ,加上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的强烈冲击 ,广播这种曾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给人们带来乐趣的媒体 ,由于其自身各种限制 ,仿佛有江河日下的衰微之势 ,使广播再也…  相似文献   

9.
与电视相比,广播虽然能给人更广阔的遐想空间,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如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所以,一位“老广播”曾经说过:“广播就是用语言和音乐为受众搭建的一座充满想象的平台。”由此可见,广播需要精美的语言和相得益彰的音乐来丰富节目内容,甚至可以说:广播永远离不开音乐。广播节目中的配乐可以看作是广播与音乐两门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在近百年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实践中,广播配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波声中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广播配乐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与共同性,又受广播节目具…  相似文献   

10.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否?”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新闻了。  相似文献   

11.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广播》2006,(C00):I0007-I0010
河北电台音乐广播秉承“尊重、理解、引导、服务”的宗旨,坚持“先进、健康、流行、时尚”的节目理念,着力打造最好听的音乐广播。  相似文献   

13.
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广播节目的纷纷上网,使得传统广播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扩大、层次拓宽,因此,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只能收听到广播的人群,而是面向更广大的网上人群,这个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巨大的受众层面使得受众的耳朵变得“立体化”、“多声道”,因此要求我们的广播音乐是“全信息”与“多功能”的。广播音乐作为广播文艺中的一大门类,需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广播音乐编辑(主持人)也应用三只耳朵去做音乐节目,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14.
广播广告制作是把广播广告文案转化为声音的一个过程。它考验了制作人对文案的理解及对声音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将广告音乐、音响与广告词合理配合?如何展现广播广告独特的声音魅力并产生视觉上的丰富联想?我们以为在广播广告制作中应该重视“三要”标准,即:广播广告制作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广播广告制作要激发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和各地广播电台从事交通宣传的同志有过不少接触。总的感觉是大家都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对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从事交通广播宣传的同志们精气神十足?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其他广播电视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依我看,广播交通宣传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专业化、面向市场、开展合作。 一、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的路子 从广播转向“窄播”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播业的一个发展潮流,不但电台广播如此,电视广播也是如此。目前,“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已经是世界通用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方式。在美国,有线电视可以传50…  相似文献   

16.
彭绩礼 《声屏世界》2001,(10):27-28
题记── 维,系物的大绳,也比作 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管 子·牧民》:“国有四维”。又古人 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 地有四维系缀。 面对浪迭波涌的市场经 济大潮和扑面而来的二十一世 纪,广播向何处去?广播的生存 和发展空间在哪里?已经成为 肩负危机感和使命感双重压力 的当代广播人迫在眉睫、不可 回避的重大课题。 笔者以为,构筑未来广播 大厦赖以“四维”之所系。所谓 “四维”者,就是:节目创新,夯 实广播根基;产业创新,拓展广 播家业;技术创新,强化广播优 势;管理创新,提升广播效应。  相似文献   

17.
向菲 《中国广播》2005,(12):25-28
2005年2月17日到9月18日,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辜海军、袁炳涛、余昭明三名身负命案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先后通过我的劝说感化向警方投案自首。一时间,这一系列事件被媒体称为“向菲现象”。人们在感叹“向菲现象”的传奇色彩之余,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一度被称为“弱势媒体”的广播。一些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反复追寻这样两个问题:这些逃亡的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选择广播而不是其他媒体呢?到底是什么让广播的声音有力量,从而让他们信任这个声音呢?  相似文献   

18.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播音乐的文化建构冯明洋“当代广播传播和音乐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登一、关于文化特性的认识广播音乐是文化的一种有声载体,具有大众传媒的特性。广播与音乐结合.是随着现代广播科技发展起来的。现代广播的文化视野,主要关注社会新闻、经济信息、商业广告、音...  相似文献   

20.
张卫 《河北广播》2005,(5):74-75
广播作品创优,是每个广播新闻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创优呢?近年来,笔仔细阅读了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广播精品,颇有收获,那就是广播作品创优必须在“特”、“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