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中杰 《中国教师》2014,(21):56-60
<正>合作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主要走向。建设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层次支撑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概括,以期丰富我国教师文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背景"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文化更新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倘若  相似文献   

2.
吴为群 《生活教育》2013,(7):99-101
合作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作文化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课题研究工作中更需要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我们在课题研究工作中通过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营造教师合作文化,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为教师搭建合作平台,优化教师合作的过程,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合作时间,切实促进教师合作,以利教师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展开教师行动研究,需要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参与者角色入位是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要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学校需要为教师作研究提供组织、物质及文化的支持;学者是促进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此外,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机制和文化保障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是教师合作文化的创建平台。校本教研可以使教师从孤独型文化走向对话型文化,从工作者转换为学校的主人,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校本教研中创建一种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主要通过培养教师的“专业对话”和“合作研究”;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设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民间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多少代中华儿女在民间故事的滋养中成长,但当前其正在远离幼儿的生活.为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研究者与幼儿园实践者历时17周合作开展了中原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该研究丰富了幼儿的地方文化知识,增进了其对乡土的情感;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和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幼儿园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和管理效能.研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构建要以幼儿为本,顺时而为;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要加强适宜于学龄前儿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6.
教师合作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旨在实现教师集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合作研究的实践运作方式包括教师集体叙事、教师课例研究、教师课题研究、教师虚拟教研等。影响教师合作研究的因素包括研究文化、研究角色和研究成果等因素,教师合作研究必须强调共生理念、对话机制、团队建设和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个人视角对教师研究的考察发现,教师认为教师研究应是针对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有密切联系且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研究,教师从事研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情意等方面的素养,注重合作研究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教师研究。但教师们在是否所有教师都应成为研究者、自身经验与教师研究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认识分歧或模糊,并反映出教师研究的深层制度障碍。从文化—个人视角出发,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需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培育教师研究的良好条件;理清经验与研究的关系,解决教师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正视深层制度障碍,建立对教师研究的合理期待。  相似文献   

8.
实践智慧根本上是以可靠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为基础,通过教师自己的、主动的、积极的反思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获得。教师职业认同、教师文化涵养、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个体及合作研究等方面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同侪互助——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应对专业化挑战的理智选择,一种合作的方式将更能促进教师个人以及相互间的专业发展。合作精神是教师专业的应然要求和时代赋予的必然使命,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的持久动力。在“研究者”这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合作研究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抉择。同侪互助的合作方式更能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关注教师群体的氛围里,鼓励共同反思,学会相互研究,将使每个教师都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敞。  相似文献   

10.
合作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需要我们从确立合作的专业发展观、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探索有效的教师合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此过程中,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作指导,能有效地提升教师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