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科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语文是智慧,更是情感的流露,是文字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聆听智慧,感受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给学生的精神生命打底子的过程。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学生在课堂里和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掌握语文的精髓,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感觉和热情,让语文课“亮”起来。  相似文献   

2.
吴剑 《甘肃教育》2007,(12X):28-28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运用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而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审美情感,是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的高级情感,既能潜移默化地给人以教益和启迪,又能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有智慧,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慧眼、慧心和慧根上花力气。一、求异,让学生慧眼开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通过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培养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教育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会。语文学习是对个人修养以及情感方面的培养,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情感的启蒙阶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把握教学的综合性特征,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字词的学习上,语文学习必须提高到情感教育的高度上来,使学生的情感启蒙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范凌燕 《考试周刊》2011,(85):62-6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语文教育实践需要体验性教学。  相似文献   

7.
李娟 《现代语文》2008,(11):16-17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反复强调体验教学,认为体验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建构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拓展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视域下语文教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应渗透追求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认识生命,感受与获取生命内涵、存在及其延伸;体验生命,感悟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赢得情感与价值;完善生命,开启生命智慧,不断超越自我,达至精神自由。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则是文本教学,即通过文本教学发现人、体悟情、感受美、领悟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维度之一,突出了语文即人文的特点,焕发了语文教学生命的张力。与理论的提出相比,这一维度究竟如何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如何渗透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则更需要教学智慧。传统语文教学过度推崇“思想性”,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置于意识形态范畴,割裂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使语文教学教条化、空洞化。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新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暗示了实现这一价值的最好的路径是阅读、尤其是持续阅读。  相似文献   

11.
在袁振国先生看来:“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创新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没有对语文本质的正确认识,对语文教育方式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语文教育本体与策略的深刻领悟,语文教学的创新就可能衍变为花样的翻新、小技巧的复制,无法从整体层面对话语文,思考语文,创新语文教学。一、认识奠基生命的语文教育本质,教学创新才能大气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心中只有时时拥有这种认识与意识,课前的预设与课中的引导才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智慧和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真正做到把每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的感情脉搏。两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体系,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般牢牢粘住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充满人文性和生活化的过程.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充斥着浓厚的工具色彩,它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精神成长却被排挤到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边缘地带。由此,语文教学的情感流失,导致教学的单调乏味,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6.
杨惠莲 《亚太教育》2020,(4):124-124
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使得美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完善地认识现实世界,懂得欣赏与感受生活中的美。其中,语文课程本身便是我国的汉字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字表现,本身便蕴藏着深厚的美育资源,便于小学生借助前人智慧认识世界。本文将从以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程的韵律美、以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文学美、以德育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人性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可以看出,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这是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经典的有效途径。国学中的经典,它是智慧的古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培养学生良好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智慧,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将国学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王亮雪 《山东教育》2003,(25):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有这些,意在强调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应人文化,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教师、教本真真切切地对话,激活学生…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追求"语文味"。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