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广大山区。畲族操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该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喜庆之日,这里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或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  相似文献   

2.
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在演唱场合、内容、唱法等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客家与畲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传统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又必然地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的相互融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4.
畲族"无事不歌,无时不歌",歌谣内容极其丰富。歌谣具有诗韵化的格律、程式化的灵动、凝练化的艺术以及数字化的趣味。畲族歌谣是研究畲族历史变迁的引子,透视畲族民俗底蕴的带子,剖析畲族性格的镜子,探究畲族语言融合的窗子。  相似文献   

5.
福建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闽东畲族传统音乐不仅汲取了本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歌言"就是重要的体现。畲族歌言在畲族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表露,也是历史和事件的特殊记载方式,更是畲族精神弘扬、沟通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歌言是"山哈"的传家宝。  相似文献   

6.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压迫、反抗黑暗社会、揭露封建礼教三种;情歌中既有倾诉热烈情意的,又有赞美情人优秀品质的,还有反映劳动与爱情密切关系的等等;仪式歌良莠交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相似文献   

7.
畲族舞蹈风格独特,形式丰富多采。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畲族山歌,宗教习俗和劳动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歌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以潮州凤凰山畲族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个性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符号,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本文通过对凤凰山畲族音乐文化现状的采访分析,指出畲族山歌在时代发展中失传的因素,并对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壮族,自古便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广南壮乡人自小便在歌的海洋中熏陶,一场场对歌赛,一页页歌书,记录了壮乡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歌书是壮族山歌史的写照,也是壮族山歌传承的纽带。本文以广南壮乡"八宝歌书"上的壮族山歌为例,着重探讨壮族山歌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歌以言志,土家山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卸甲坪土家族乡做深入调查后的结果表明土家族山歌反映的不仅仅是韵律和节奏,土家山歌更是民族精神、风情习俗、地域特色的浓缩,是全面、深入了解土家文化的重要渠道.土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耨草锣鼓)和生活歌两大类,土家山歌因其句式特别又称为五句山歌,具有赋比兴、双关、叠音、方言化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生活歌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歌谣类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传于青藏地区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和儿歌做了民族志式的深描,并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从民间艺术维度入手,将其置于民间艺术与艺术批评双重视域下,关注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过程,以及民歌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可以使人们对于畲族民歌与畲族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剑门蜀道民歌从时间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两个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歌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剑门蜀道民歌主要有反映穷苦老百姓普通生活的民歌、情歌和反映妇女盼望翻身、追求平等的民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剑门蜀道民歌则以反映人民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澎湃激情为主要内容。这些民歌高度、集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饱含着纯朴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激昂明快,极富韵味,而且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有着鲜明的特性,是剑门蜀道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所有渝西生活歌谣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理想和虚构的成分极少,非常地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反映了寻常百姓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紫阳民歌和紫阳人生产生活、精神面貌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首先,紫阳民歌产生于紫阳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紫阳人特有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态度的基础之上。其次,紫阳民歌反过来又滋养着、浸润着紫阳人,一则让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上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二则紫阳民歌又陶冶了紫阳人的精神,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把山歌纳入现代文明范畴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体系的同时,须意识到现代想象重新建构的关于歌俗的历史书写,并不足以体现山歌之风的整体内涵及社会意义。具体地域社会生活中的对歌风俗是具体人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仪式性且流动变化着的群体活动,人们在对歌中历史性地呈现着地方社会观念及结构的"变"与"不变"的内容。研究中只有还原山歌与人群、社会及历史之间真实的联系,才能体会到山歌之风对现代社会更深刻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它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儿歌等九类。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畲族民歌内容也增添了新鲜血液。畲族民歌的继承发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五河民歌"是淮河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和其他民间艺术一起,世代伴随着五河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映射着五河人民的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希冀。千百年来,它一直流传于淮河两岸,经久不衰。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反映出了五河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折射出他们的风土人情与智慧。从民歌的地理环境、民歌的历史概况、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民歌的歌词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该民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