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略论版税的计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 ,我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基本稿酬制度。这是一种带有较强计划经济痕迹且具有行政强制色彩的稿酬制度 ,不利于繁荣出版业和提高作者的生活水平。基本稿酬制度规定按照每千字若干元的标准向作者支付稿酬 ,表面上是按劳分配 ,实质上是“一刀切”。这和长期以来我国分配体制的单一性有很大的关系。出版业是一种内容产业 ,书籍和其他产品不一样 ,不能论字数来核定它的价值 ,两本字数相同的书籍 ,对文化的贡献可能相差甚远 ,因此 ,按照相同的标准支付作者稿酬是不科学的。出版管理部门曾经几次想以提高稿酬标准的办法来刺…  相似文献   

2.
稿酬刍议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理所当然地要按照产品的劳动价值获得合理的报酬。稿酬乃是作者进行艰苦复杂的精神劳动所得到的一种合法的经济报酬的权利;稿酬作为一种制度,也是维护著作人合法权利的一个重要保护措施。稿酬办法是否合理,稿酬标准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精神生产者的积极性。 1980年,有关方面曾经对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不久的稿酬办法作过一次修订和调整,经过两三年的贯彻实施,作家们反映稿酬标准仍较  相似文献   

3.
报刊对作者的稿酬本应按时寄发,不该由作者投书索要,但实际上不少作者却为索稿酬而犯愁。一愁向报刊社要稿酬,为几块钱羞于启齿。二愁探询稿酬的信函往往是石沉大海。一般说来,作者要求不高,只要报刊对探询稿酬有个回音,即使不予稿酬,作者也会心满意足了。然而这种以不答应万问的办法来对待作者是作者最愁不过的事了。奇怪的是,这种情况还多发生在某些较有名的大报刊社。笔者87年一篇小稿“转摘文章中的地名要核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稿酬制度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稿酬制度是出版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稿酬联接着作者与出版者,是出版业的第一条生命线.如果一种稿酬体制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出版业的运转.只有在合理的稿酬制度下,作者的创作热情才能激发出来,才可能有健康的出版、发达的出版.国内外出版业的发展证明,当实行合理的稿酬体制的时候,出版业就繁荣;当稿酬体制不合理甚至遭到破坏的时候,出版业的发展就停滞.  相似文献   

5.
现行图书稿酬标准低下,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稿酬办法缺乏科学合理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稿酬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低、税率高,作者稿税负担重.出版活动中拖欠稿酬、隐瞒图书印数等损害作者利益现象时有发生.解决现行图书稿酬问题,最根本路径是实现图书稿酬的市场化.出版市场应构建丰富多样的稿酬市场化运作方式,促使作者取得与出版社平等的权利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博物馆》2007,(2):104-104
根据本刊主办、协办单位财务部门的要求,本刊从今年起,刊用的稿件在支付稿酬时要求作者提供本人身份证号码。如为联合署名,请提供第一作者身份证号码,或负责接收稿酬的其中一位作者的身份证号码。  相似文献   

7.
章子圣 《出版参考》2004,(18):17-17
本刊讯从2004年第七期开始,全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出品的核心刊<家庭>杂志将实行全新的稿酬制度:每月(上、下半月版)由读者评出"最佳纪实稿"共两篇,每篇含税稿酬达2.25万元(税后稿酬折合为2万元)!<家庭>杂志每期用稿,每篇最长不超过7000字,根据此比例,<家庭>杂志单篇文章的稿酬最高可达3000元/千字;如果是一篇3页的文章被评为"最佳纪实稿",稿酬则达4000元/千字,再创中国单篇稿酬新高!此外,作者一年内三次在<家庭>上刊登"最佳纪实稿",<家庭>将重奖轿车一辆!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上赵鉴写的“忧愤”,读后勾起我的同情和不快! 时下,“取消”稿酬的何止赵公点名的两三家?我及周围的一些通讯员朋友每年都有10多家报刊不发稿酬的“欠帐”。恕我直言。付稿酬做得较好的是期刊和电台,报纸次之,漏寄或干脆不发的亦大多数是报纸。给作者付稿酬,是国家的政策规定,又不是用稿单位的恩赐。作品被采用,理应及时发稿酬,这是不难做到的。对待付稿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出版单位的工作作风。我认识一位电台编辑,她说每个月总编、主任都提醒大家及时给作者付稿酬。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9.
话说版税     
版税已成为当今我国出版行业支付著作者稿酬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付酬方法的出台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即由印数稿酬演变到版税的过程。印数稿酬是我国较早采用的稿酬形式之一,通常适用于以图书形式出版的作品。它是在基本稿酬之外,根据图书的印数向作者和其他版权所有者支付的稿酬。不过印数稿酬还不是纯粹的版税,不是独立的支付书籍稿酬的方式。而版税则是一种独立的稿酬支付方式,当图书印数较少时,它可能和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数目之和相当;当印数较多时,它就可以随着印数的增加而按固定版税率递增,最后的额度完全…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间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  相似文献   

11.
方红   《编辑学报》2014,26(5):462-463
目前,国内期刊社关于论文作者稿酬的支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期刊社不支付稿酬,有的期刊社稿酬支付仍然沿用1999年发布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还有些期刊社采取优稿优酬制度,导致作者意见较多。为了更加公平合理地给期刊论文作者支付稿酬,建议国内期刊社可采用基本稿酬+被引频次支付部分稿酬的办法,并就其依据、实施方法、统计被引频次时间范围、不同期刊引用区别对待及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学术著作出版难不难陈学根在《新闻出版导刊》撰文认为:学术著作的稿酬实行版税制,是攻克其出版难的秘方。实行版税制后,作者的稿酬将大为减少。以一本50万字、印制1000册(不少!)的学术著作为例加以说明。按现行稿酬制度计算,取每千字30元,则作者可得基本...  相似文献   

13.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14.
启事     
《新闻实践》2013,(6):3
一、因人手有限,本刊对来稿一律不退。请勿一稿多投。三个月内未刊用,作者可自行处理。二、本刊图文内容同时在网络版发表,并入编期刊数字化数据库。所付稿酬已包含电子版稿酬。三、本刊刊登的部分图文因作者信息不详无法联系,请作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经济规律,提出在图书出版中实行稿酬制及稿酬制的三种付酬方式,是我国在总结国内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既然是一种新的改革措施,就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对于稿酬制和稿酬制的三种付酬方式阐明依据,确定称谓,鉴别利弊,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16.
汪维国在《新闻出版天地》1993年第4期的《稿酬制度纵横谈》中认为,我国现行的稿酬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反映。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国家采用行政手段统一制定稿酬标准及支付方式,进而从客观上否定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二是固守“稿酬是国家对作者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文萃报》近期最后一版,都刊登了领取稿酬启事,全文如下:领取稿酬启事为维护作者的著作权益,从2001年3月起,凡本报转载的稿件(时事新闻类除外),请原作者直接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如两月内未收到稿酬,请写信至北京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部。(地址、电话、联系人略)  相似文献   

18.
对389种科技学术期刊稿酬制度作了调查,对支付作者稿酬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和弊端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保护作者的著作权,本着"按劳取酬"的原则制订了稿酬的"暂行办法"。但当时的稿酬办法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办法,有一些规定脱离了中国国情,在施行中引发著作者的不同意见。在修订稿酬办法过程中,王仿子先生长期负责主持实际工作,并且为稿酬办法的修改、完善做出了贡献,创造性地提出了"按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计酬方法,体现了稿酬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出版社的两难境地解放后,我国的稿酬制度虽然几经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按字数计算基本稿酬这个模式,变来变去,无非是基本稿酬与印数稿酬的有无和高低而已。这个办法的缺点除了计算的繁琐之外,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报酬与作品所创造的价值脱节,严重的甚至达到相背离的程度。也就是说,作品为出版社赚了钱的,作者不一定多得。而作品使出版社亏本的,作者往往收获颇丰。在计划经济下,出版社受到各种约束,不管愿意不愿意,只能如此或必须如此。并且用“以丰补歉”的理论来宽慰自己。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版社在稿酬问题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