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2.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词集<耐歌词>是一部很好的文化载体,具有浓重的时代文化特色.李渔在清初文坛虽无显赫地位,但是他留给我们的350余首词作却展现了词人的心路历程,在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文章主要研究雅俗并存的社会审美风尚对李渔词的影响,尤其是俗文化对其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顾梦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好交游结社,其行迹遍吴越荆楚,所存六百四十首诗作中所涉及的友人达三百多人,呈现了明末清初庞大的江南士人交往圈与行迹图.诗文于<顾与治诗集>外仍有散佚.本文辑录顾梦游散存于<明遗民诗>、<东莱赵氏楹书丛刊>、<怀古堂诗选>等典籍中的诗文作品共九篇,进而考述其佚作在顾梦游个案研究以及明清之际文人群体研究、诗风嬗变研究中的文献价值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文人,平生以小说、戏曲著称于世,尤以他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记>享誉当时文坛.但人们很少关注他的词学思想.实际上,李渔是一位具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6.
<小寒食州中作>是杜甫大历五年漂泊潭州时期创作的一首律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在其晚年诗作中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李渔文德认知的伦理源出与道德向度,分析李渔文德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以期进一步发掘李渔的戏曲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晚年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入手,探讨其在人物形象创作方面的自主性活动.弥尔顿在晚年作品中先后塑造了三位悲剧英雄形象:撒旦、耶稣和参孙.这主要是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的诗人有意无意中抒发内心的苦闷、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坚定信念的自然情感流露所致.  相似文献   

10.
据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考出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破额山"地处柳州境内,从而证明柳宗元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柳州刺史任上.否定了学界关于此诗作于永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李煜后期词的悲剧特质对当代人欣赏借鉴和感悟生命悲剧,均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连城璧》,结合其创作的十种曲、《闲情偶寄》以及其他相关诗文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李笠翁逐步将个人精神与时代要求巧妙地糅合于一体,从而赋予笠翁之小说"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以忠诚义气炳然史册。他著述甚富,诗文留存也较多。建炎二年,他被谪移万安军,于是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海南之行。虽然路途艰难,所经之地也多荒绝之乡,但李纲却以平静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折磨。他一路上作诗近百首,绝少悲怨之气,却多忧国之泪,呈现出雄健光明的风格面貌。李纲诗歌的忧国情怀与刚健之气开启了南宋爱国文学的先声,成为南宋文学的最强音,有力推进了南宋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以独特敏锐的认知方式,一任感情自由倾泻的情感表现,将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现身说法”,通过他多层次的内心需要、阶段化的创作动机、至真至纯的性格、多愁善感的气质、超凡脱俗的创作能力,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他生命个体趟过人生长河的心灵感受。从个体心理研究的角度进行阐释,对更切实地体认李煜词的深层指归,更深入地认识李煜词的艺术价值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定的身世经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中充满了面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感。本文拟通过对愁与恨、空与闲、孤与独、醉与梦这几组词的运用来分析李煜的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王兆鹏先生主编的《唐宋词汇评》中共选南唐后主李煜的词34首,其中李煜被俘后在宋所做的词共13首。俞平伯、唐圭璋、詹安泰对其中的4首词都做过赏析。同是近代的词学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对李煜的这4首词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煜词是其生活和感情的真实记录,以宣泄悲恨为表现特征,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他便以文学艺术作为排遣感情的媒介。这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类似。而正是这一点使李煜词有了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也使李煜成为“词中之帝”,“词中南面王”。  相似文献   

20.
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表现出既符合于当时的常规,又将这些常规进行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方面分析这些特征,认为李渔的短篇小说预示着古代小说的某些叙事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