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有关"辽、夏、金的建立与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规定如下:(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以上子目与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五章第四节、第五节的子目完全一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史上复杂的内容之  相似文献   

3.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与两宋、辽、金并列的封建割据政权。新编中学《中国历史》第二册,在“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中,对西夏作了简略的叙述。西夏建都银川(当时称兴庆府),宁夏是西夏的活动中心,这使我们生长和生活在宁夏的人,很自然的希望对西夏有更多的了解。为此,将我们经常碰到的,也是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辽史>、<金史>、<元史>等史书中的34个少数民族语词的考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的融合在语言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辽人耶律俨《皇朝实录》不设属国专条,但帝纪传记载述大量属国来辽朝贡及辽朝讨伐诸国诸部之事,金人、元人修撰《辽史》时,皆认为属国在辽朝占有重要地位。因而金元史臣基于其对辽朝属国的认识,从耶律俨《皇朝实录》、陈大任《辽史》及其它史籍摘抄属国名字分别撰成"属国军"条、"北面属国官"条。由于金元史官失于详尽考证,致使两项条目存有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史是我国史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就体裁而言,这种史书中,既有纪传,又有表谱书志。然而,二十五史中,表志齐备者,惟《史记》(称书不称志)、《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会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九种;有志无表者,则有《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称考不称志)九种;其余《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七种则表志俱无。此无表无志之七种与无表有志之九种,不能称为完备,即以表志俱全者观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我国的蒙元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10月,中国元史研究会在南京成立,标志着蒙元史研究已步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几年来,元史研究会组织召开了三次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三辑《元史论丛》和九期《中国元史研究通讯》,发展了一批新会员。元史研究会在推动蒙元史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在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的老一辈专家指导下,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研究队伍,他们是蒙元史研究的中坚力量。一批崭露头角的史学新秀,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他们将成为蒙元史研  相似文献   

8.
西夏史是我国古代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西夏史研究方兴未艾,论著如雨后春笋。其中,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蔚先生编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西夏史》一书,可谓西夏史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9.
宋、辽、西夏、金时期,汉族建立的中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并立,各政权之间以正统相标榜:宋承周统,金承宋统,辽承晋统,西夏承唐统,并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依据。相比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宋朝在构建正统地位时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天然优势,宋朝立国之初便有德运之争和正统意识,而辽、西夏、金则是随着文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而利用德运等多种手段塑造自身正统地位。宋、金将德运作为一种显性和必要的手段来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火德和土德分别是宋、金官方论证后的法定德运;辽、西夏更多的只是将德运作为一种塑造自身正统地位的参考依据,其德运并未上升到法定德运的地位。辽、西夏、金利用德运来构建自身正统地位一举背后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力影响及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认同观念。  相似文献   

10.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11.
<正>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元史研究。曾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所编教材《中国古代简史》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访谈中,张帆教授讲述了他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求学之路,以及蒙元史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涉及元史及元史研究的特点,还谈了今后元史的发展方向等重  相似文献   

12.
西夏时期(1038-1227年)是敦煌石窟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笔者曾在专著《西夏文物研究》和一些论文①中,做过比较全面的介绍、探讨.但因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歧说,非澄清不可,故结合一些新资料、新思考对西夏开始统治瓜、沙的时间问题进行再探讨,因为这不仅是个时间早晚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敦煌学上一个重要问题--1036至1070年间是否存在过统治瓜、沙州的回鹘汗国以及西夏史、回鹘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学期,我为师院历史系实习同学作了一次初中中国古代史的观摩教学。教学内容是《辽宋夏金的关系》一章的前一部分,从“辽和宋的关系”到“金的建国和辽金宋的关系”。茲将个人对这次观摩教学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对教材的领会与处理。关于辽宋夏金的关系部分的教材,现用课本与1955年出版的课本不同。旧课本的标题是“北宋和辽、西夏的斗争”,“金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在提法上以宋为主体,在教材内容中,着重叙述了北宋与辽、夏、金的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新课本以“辽宋夏金的关系”为标题。在提法上,强调了各族的平等地位与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关系。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了夏、金兴起,汉族和羌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辽、金、元三朝的宫廷音乐始终没有见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著作。由此导致了大量的音乐通史著作在谈到这三朝的音乐状况时,往往十分简单粗疏,甚至略而未及。更为遗憾的是,对详细记载这三朝音乐概况的《辽史·乐志》、《金史·乐志》和《元史·礼乐志》一直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研究难度较大,再加上相关史料散佚严重,研究基础薄弱,可资借鉴的成果太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辽、金两代都曾与西夏并存,其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也有关于西夏的记载,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多是第一手的汉文西夏文献;元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选编删汰时期;明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重辑、重修期;清代是汉文西夏史籍成书最多的时代。传世的西夏史籍中脱、讹、衍、倒等现象严重,需加以整理后方能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我国西北出现了一个地方二万里的西夏王国,它与辽、北宋以及金、南宋先后长期鼎足而立。虽然地瘠民贫,在经济上仰给于中原,在政治上亦处于臣属地位,但在军事上几乎断断续续没有停止过战争,尤其是仁宗年间打得最为激烈,影响也最深刻。搞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影响,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世纪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夏与统一前蒙古诸部的关系,既是西夏对外关系史中的一环,也是夏蒙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析。 在西夏立国的一百九十余年中,北邻蒙古诸部。西夏前期,蒙古高原上以塔塔儿部落最为强盛,组成了以塔塔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加入这个联盟的各部落,对外接触时常用塔塔儿名称。因此,中原宋人对他们统称为塔塔儿、塔塔、塔坦、鞑鞑等,或音异为岱尔、呆儿、呆家。辽人则称其为阻卜、阻(革业美)。由于当时阻卜(鞑靼)各部在辽朝直接统治之下,西  相似文献   

18.
西夏国人笃信佛教,境内塔寺林立,西夏佛塔建筑艺术是对周边宋、辽、金、回鹘和吐蕃佛教艺术的兼容并包,同时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呈现出形制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西夏根据宋、辽、金三个强国力量的消长,制定与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前期与辽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结为姻亲,互相声援,牵制宋朝。女真兴起后,又被迫背辽奉金,一百年间(1124—1226年),贡使二百余次,以换取金的信任和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20.
西夏,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迄至1227年亡于蒙古,历时347年(881—1227)。较之同时代的辽(916—1125)、金(1115—1234),宋(960—1279)诸朝,可谓长治久安了。清朝学者赵逢源便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偶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所以能够立国长久,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大量擢用汉族士大夫(即知识分子)从而扩大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基础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