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央视举办的CCTV“大红鹰”杯全国相声大赛在对演员基础知识测试中,出现了“呆板”一词,演员认读为“呆(dai)板”。对此,观众发生争执,年大者说应读“呆(ai)板”,不能读“呆(dai)板”。现就读的中小学生则说应该读“呆(dai)板”,不能读“呆(ai)板”。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属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外显。而这些外显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于一个隐性过程——“想”(这里的“想”,说的是“思考”,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常说的“思维”)。“听”“说”“读”“写”与“想”始终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无论“想”什么都得运用语言,从简单的念头到复杂的思维活动,都是依靠语言。一句话,如果把“听”“说”“读”“写”比作四盏灯,  相似文献   

3.
孙冬娅 《职教论坛》2002,(22):47-47
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还须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练习空间,全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办好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提高能力的机会。一、动口训练,使其能说会道职高学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广泛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从读、说训练着手。但从会读到会说,其间有一个不小的飞跃。“读”是“说”的第一步,会读不一定会说,“说”相对于“读”是综合能力的反映。“说”的训练,除了动口还要动脑,“说”除了表达自我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对。有些学生在大庭广…  相似文献   

4.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杨秀珍 《教师》2014,(34):105-10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相似文献   

7.
前任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程度必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的重点仍在后两个方面。但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一“读”骋天下;实际生活中,往往又有一“文”定乾坤的现象。于是,“读”“写”不协调的矛盾El益凸显。当然,“读”自有“读”的规律,“写”也自有“写”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朱卫华 《现代语文》2007,(3):128-128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拿起一本好书,我们要善读。西汉学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为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读书时,务必要做到“八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2.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3.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是能善于把握.有机设计片段训练.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一健康,其中一提到“海湾综合征”一词,不由心生狐疑,人患疾病该用“症”才对,怎么会满篇都是这个“征”字?可是此一向比较严谨,不大可能犯如此明显的错误,那么,到底是“征”还是“症”呢?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老师让我去给他带的博士生做一个讲座,无意中说到读书的“三七开”。我和同学们说,一个人真想做学问,在准备阶段,读书有三个“三七开”,这就是七分专、三分杂,七分精、三分泛,七分读、三分疑;而到了研究阶段,“三七开”就该倒过来,变成三分专、七分杂,三分精、七分泛,三分读、七分疑。过后,李老师对我说:“你说的两种‘三七开’,应该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杜国进 《学语文》2008,(3):48-48
根据《辞海》,“花”读huā,义为。被子擅物的繁殖器官”:“华”读huā时,同“花”。我们知道,名词“花huā”与“华huā”。读音相同,语义相同,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华huā”是源,“花huā”是流。  相似文献   

18.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怎样才能“读”具匠心?且听听老师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情感很丰富的学科,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破译”,才能理解内容感知情感,而学生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特色;而“情”是渗透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正如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